这是一本70年代的文学风景。
2020年的9月,是“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北京文学编辑部发行了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有中篇小说卷2册,短篇小说卷1册,报告文学卷1册,散文卷2册。
《浮生自在》是散文卷,收录了16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作品。作者有贾平凹、毕飞宇、史铁生等等,都是文学大家。基本上代表了70年来“北京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纷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过失,才能实现自我修行,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生命。
西山客话
作者:汪曾祺
此文是《浮生自在》的开篇。主要写了北京城,西山,八大处。因我在北京生活多年,八大处也去过很多次,所以看这篇文章很是亲切。过去的皇城,如今已是一副现代化的面孔。外地人来北京去看看天安门,爬爬长城,去一去鸟巢,拥挤的地铁,匆忙的为了梦想打拼的人群,人们只看到首都之城的时尚繁华,却很难真切的感悟这座悠悠古城的沧桑古韵。
读西山客话,那些残存于高楼丛林间的历史遗迹,那些故事,那些情结,都在汪曾祺老师有温度的笔下。
北京的山都在京西。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登西山绝顶,可以俯瞰北京小平原,千重树木,万户炊烟。”明年春天,我也想再去走走那三山,八大处,十二景。
尤其,作者在文末写到:“烧蝈蝈,蘸盐花,喝二锅头,就贴饼子,人间至味!”读到这,我居然好想吃一碗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想念那十几样的菜码,还有店里伙计的吆喝声“来了,您呐,里边请!”
我还想起上次回北京,清早,我带着孩子找早点摊儿。马路边遇一大爷,手里提着一包油条,我随口一句,“问您一下,油条哪买的?”大爷给我指完路后非要给我一根油条,“给孩子拿上先吃,热乎的”,热情得令我不能拒绝,也不想拒绝。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就是可以生动到能勾起你对某地,某段时光的情愫,虽是写景,已能感受到笔者那种浮生半日之乐,淡泊宁静之怀。

珍惜每一个云淡风轻的小日子,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哪怕经历风暴,也能从容抵抗所有的不安。
离开安平的伍秉鉴
作者:许谋清
2000年,美国华尔街报评出1001—2000年世界50巨富,中国六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宋子文、伍秉鉴。这其中两个皇帝,一个明朝太监,一个清朝贪官,一个出自国民党四大家族,这些我都知道,但伍秉鉴何许人也?
我确实不知道这个人和这段历史,补上一课!
伍秉鉴,福建安海人。祖上是安海的一个茶农,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其父伍国莹成立怡和行,为伍家的事业垫了基。伍秉鉴也可以说是一个富二代了。其父过逝后,伍秉鉴把怡和行的茶做到极致,因为茶的利润非常大,再凭借着他超前的商业意识,到国外去投资,做到了跨国集团。
罗素是他的朋友,福布斯居然还是他的干儿子,厉害了!
要说为什么欧美已经进入工业时代,世界首富却出在落后的中国?因为中国控制世界茶叶市场两个世纪,鸦片战争前的两个世纪。茶,催生了一个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到底有多富?这么说吧,清政府的财政是4000万两白银,伍秉鉴的财富是26000万两。当然,于今天的世人,伍秉鉴的眼光才是真正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谈到茶,我也爱喝茶,从小就喝,我从不喝饮料。我去过泉州,那一带的确是随处可见茶园,马路边一个锅,就在那炒茶。去了谁家都给你泡茶。我也见过武夷山的那几棵长在半山腰的大红袍。茶是好东西,喝得多了,也就会品了。
一杯好茶,一本好书,一个静谧的独处的午后,都是实在的幸福。就像此时!

静思是肉体与灵魂的天人合一,独处是自我生长的必要空间,学会静思与独处,便能从浮躁的世间与喧嚣的人群中抽身,于是万籁俱寂。
花朵上的沙尘暴
杨献平
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就是:
仿佛我也在沙尘暴之中,随着它飞沙走石,心惊胆战。又随着它风过天晴,心里清澈透明。
或者,自己就是一粒飞行的沙子,从沙漠腹地到沙漠边缘,从低处到高处,从完整到破碎。
我居然还有那种仿佛下一秒沙尘暴就会席卷而来的烦躁不安。还有那种生命被围困的紧迫。
杨献平写的巴丹吉林沙漠,真实,残酷,恼人。只是一篇散文,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样抓住人的心,让你一直被里边的剧情吸引,并感同身受。
花朵上的沙尘暴,为什么是这个名字?我一直带着这个问题在读。在大自然面前,人是脆弱和渺小的,但人也是坚韧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就像作者,他说他是吃着沙子在巴丹吉林度过青春的,每年的三月,他们还是要栽下树苗,每次风暴过后,他们还是会迎接崭新的生活。沙尘暴是浩劫也是洗涤,是打击,也是塑造。
作者没有直接写沙漠的美,但通过写风暴的杀戮、吞噬和灭绝,再写到风过天晴后的新鲜阳光,天空湛蓝如洗,仿佛我的心也就跟着晴朗,也就感受到了沙漠那别样的美。
就连一只蜥蜴,也被他写得很有灵魂!

此书共有散文16篇,是“北京文学”不同时期广受各界读者关注、阅读和传颂的经典名篇。篇幅有限,我这粗略的讲了三篇。
放下心中纷扰,珍惜每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感受灵魂深处的安宁。《浮生自在》很好看,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