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听过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说的是,懂得许多是非,依然对此感到困惑。像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非大抵也是如此,大多数人的共识便构成了是非评判的标准。
曾在一本杂志的言论专栏看到一位消防员母亲对儿子的留言:“我不需要你感动中国。”在人们的共识中,消防员得有牺牲精神,正如中国传统思想中所追求的舍生取义。哲学交我们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可人们总是偏向某一点,而忽视了另外一点。消防员首先是人,其次才会有其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其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无需为了他人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毕竟对社会来说,失去谁都是一种损失。面对死亡,人都是渺小的,所以无论作出怎样的决定都是应该值得被尊重的。人们总是批判那些在死亡面前只顾自己的人,可我们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理由,舍生取义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它体现的至多是个人的信仰。人们没有权利因为一个人在生死关头临阵脱逃而怀疑这个人的道德素质,就像让座这件事,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并不能因此而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在《姐姐的守护者》一书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母亲告上了法庭,起因是想支配自己的医疗决定权。女主的姐姐患有白血病,经过常年的化疗,器官衰竭,需要妹妹的肾来挽救自己的生命。女主像是姐姐的补给者,从小给姐姐输送自己体内的干细胞,可当这一次父母要求她给一个肾给姐姐的时候,她坚定地提出了拒绝。她说,从没有人问她是否愿意;她说,没有尽头,要的会更多。最终她得到的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众人的批判,人们都倾向于同情弱者,而忘了在内心做些挣扎的人们,也许他们让人觉得自私,但在某些时刻,自私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来判断是非。
一直都不怎么赞成舍生取义的这种理想,我有爱我的人,我有奋斗的目标,我为什么要成全他人,我一样舍不得这个世界,我一样需要好好的活下去。我不需要感动社会,我只要平凡的存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私让人唾弃,人们总是习惯性的对别人实行道德绑架,希望别人做到无私,可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能做到吗?答案在自己心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评论都要贴上道德的标签,弄得所有的是非都似是而非。
好多的宗教都有宽恕的教义,但是轻率给予的原谅是虚假的,宽恕并不代表忘却仇恨。在电影《今天》中,女主角原谅了造成她未婚夫死亡的未成年肇事者,甚至为他向法官写了请愿书。她自己也帮助修女开导受害人的家属,希望他们能为犯罪者写请愿书,减免刑期,她希望能够通过宽恕活得更幸福。却不知她把自己的心变得冰冷麻木,一直强迫自己去宽恕,去想象那个少年现在应该懂得感恩,在学校认真的读书。女主角采访过许多为犯罪者写请愿书的受害人家属,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可另她想不到的是这些人都后悔当初这么做,因为犯罪者出狱后,并没有跟他们真诚的说一句:对不起,好让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有人知晓。女主角努力让自己不受他人的影响,依旧帮修女劝说其他人。当她得知少年又杀死了他的同学时,她的内心是崩溃的,她痛恨自己的善良间接杀死了另一个少年。她跑去问修女:“我明明有不原谅的理由,到是任何人都没有告诉我。”修女的回答是:“主都喜欢宽容的人”。可是主到底在哪里呢?
我为什么要原谅对我犯过罪行的人,只是给伤口随便包扎,把它掩藏好,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我所承受的痛苦是要让人知晓的,是给那些给别人带来伤痛的人看的,这样我们的痛苦才有意义。不必再是夜黑后,被子下的哭泣,不必再是一人的隐隐作痛。
是否在高标准的要求下,我们都可以成长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答案是:是的,那我们跟戴着面具有何区别,违背自己的内心,制造我无私、我宽容的假象,让自己达到世人的是非观。所以才说我们来到这个现实的世界,最终成了差不多的大人,长大后,满大街都是行尸走肉。
在这个是非疲劳的世界,我不想像中国式的过马路一样——随波逐流,也不想一个人踽踽独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