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30
【原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难点】
难点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之道”,其一解释为古代的博学之道;其二是说古代的学制,相对于小学(见朱熹《大学章句序》),也就是“大人之学”,如何学着做大人的道路。而我的理解,偏向第二种解释,即“大人之学”,也就是“学大”,如何学习,成为“大人”,学习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此,大学之道,即是一个人的成长路径。
• “明明德”,前面的“明”,是动词,“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光大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是正大光明的德性、品德。理解方式有二。一是反面,“明德”的反面即是“暗德”,晦暗的德性。不能对人说的。二是参照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如此,“明明德”可以理解为:勤于拂拭,发现那正大光明的品德,使之照亮。
• “在亲民”,亲,应作“新”。那就是革新的意思。不断保持思想的革新。“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境地。何为至善?后面《大学》传文内容有解释
难点2: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根本”混乱,“末节”有序。这种情况不存在。这里理解的关键,在于“本”是什么,“末”是什么。此处联系大学之道,其本在“修身”,也就是自己。如果“自己”这个“本”乱了,那么你的“末”:“家、国、天下”肯定也不会好。
•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厚,看重,重视;薄,轻视。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象。按儒家思想,对自己的亲人要厚,对其他人想比亲人要薄(亲疏有别)。如此就好理解了: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本该是要更亲的,却不重视,对其他人,反而更重视。这种事不该有(如有,就不正常了)。
【理解】
• 本章,《大学》总纲。孔子所说,曾子所记。故称“经”文。
• 儒家总思想,“三纲八目”。
• “三纲”,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三大目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 “八目”,是实现的基本路径,八个阶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所有儒家书籍,基本上都是为了阐述“三纲八目”要求而展开。
• “三纲八目”,是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 修炼之路:
• 修身是根本。
• 内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外治:齐家、治国、平天下。
• 合起来,就是儒家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
【启发】
1、《大学》所言,由个人,到家庭,到治国,到天下。放在今天,就是你个人的修为,然后你的家庭,然后你的团队、你的组织、你的协作圈。
2、首先,要确定目标。有了目标,内心才会安定,才会静心,来安心思考,如何实现你的目标,最终,才能达到你的目标。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目标太多,于是方向迷茫、内心焦虑。最终,个人痛苦、团队无为、企业随波逐流,在协作圈你就是个“me too”。
3、确定的目标,应该是长久的、一定可以实现的。这里就涉及到什么是目标的问题。
4、个人的收入、企业的利润,官位的大小,也就是名利,如果以此为目标,一定能实现么?不一定!而且,也不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5、什么目标呢?回到“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在你的内心。你的光明品德,告诉你,你该追求什么?你的思想能否不断革新?最终达到至善境界?这些,才是目标。
6、设定目标,不能本末倒置。你应该抓住的是本,而不是末。学习知识是末,本是对事物道理的把握。齐家是末,修身是本。治国是末,齐家是本。如此。换句话说,你要学习知识,你要抓住的根本其实是相关事物。要管好家庭,你要抓住的根本是你自己。要管好团队,你要抓住的根本是你自己的家庭。
7、实现路径,自有先后。先搞清楚事物的道理,你才能获得知识。先修炼个人,你才能管理家庭和团队。先管好公司,你才能开始协作圈子。不要只知道要求别人,对自己却没有要求。
8、“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