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们提到一个观点,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左右思量,的确如此,一切事情论到最终都要归结到这上面来。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永远都不可能逃脱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
自由是什么?
我们常常有感于人际关系剥夺了我们的自由,担心请假上司不满意,担心违背父母意愿惹他们失望,担心另一半不能够理解和体谅自己。处处为他人考虑,希望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于是心累,感觉受到束缚失去了自由。阿德勒却提出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就是不再满足别人的期待。因为认可欲求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可,但只有克服本能才能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
否则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就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害怕别人的评价,从而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别人讨厌的勇气,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呢?
课题分离
我们之前说过人生课题的概念,阿德勒把我们在社会中需要面对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统称为人生课题。课题分离指的是分清课题的主体对象,究竟是你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自己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和别人对自己课程的妄加干涉。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如何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呢?我们只需要问这件事情的责任最终由谁来承担?举两个例子,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蛮不讲理的上司,不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够让他满意,于是自己开始怀疑自我价值,无心工作。我们首先要区分到底是原因论的谎言还是目的论,也就是说到底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构建了一个不讲理的上司还是真的客观存在,这个只要听听其他人的评价就可以了。若是确实存在,那要注意,这是他的课题,而不是你的课题,没必要讨好,也没必要委屈求全,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父母认为管孩子的学习、替孩子做判断和决定是对孩子好,是理所应当的,结果导致孩子叛逆反抗,妈宝没有自己的主见,这就是没有搞清楚是谁的课题,这是孩子的课题,作为父母可以提供援助,但是不能做决定。就像是心理咨询师并不能通过咨询治好病人,只能做到把人带到河边,不能逼人饮水。
那么不为他人考虑,是否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呢,这里其实倡导的是适当距离的问题。
共同体感觉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呢,那就是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在其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感觉。它是幸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
共同体的范围不仅包括社会、家庭、工作,还包括地域、国家、自然、动植物等的一切存在,甚至时间上还包括过去到未来。其实我的理解,本质讲的是群体、圈子,你处于什么样的圈子并在其中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哲学家把这个的意义扩大了,掺杂了很多难以实现的问题,如果把动植物当做伙伴,如果把其他国家当做伙伴会怎么样?想想也是难以实现的理想吧。
共同体感觉的起点是我和你,以此,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需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那些拼命追求认可的人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表现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共同体感觉中找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其实寻找一种价值感和归属感,这需要积极融入和参与,考虑我可以为别人带来什么。
横向关系
最后,我们知道了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共同体感觉是终点,那么怎么到达呢?这里需要的就是横向关系。横向关系是指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是纵向关系,表扬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比如我们对别人说,很棒啊,做的很不错,其实这是一种评价,是强者对弱者的评价。并不能让人感受到自己有价值,表扬的目的仅仅是强者的一种操控行为。人只有自己体会到对共同体有用才会感受到价值。长期的表扬反而会让人失去前进的勇气,因为接受的表扬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也会担心新的事情意味着挑战,意味着失败,从而让人产生自卑。但是也要辩证的看,如果是强者的表扬,也不失为一件对自己鼓舞士气的事情吧~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赏罚教育,阿德勒是不提倡的,这会让孩子没有独立健全的人格,没有了奖励就不去做对的事情,没有了惩罚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吗?
横向关系其实是鼓励,鼓励和表扬不同,没有评价,是建立在“虽不同但平等”的原则之上,“谢谢”,“我很高兴你能这么做”,这些是鼓励。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感谢和喜悦。
另外横向关系要以存在标准而非行为标准去看待别人。比如将死的老人,新生的婴儿对共同体没有用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一个孩子天天不学习,就知道贪玩,是不是仍要鼓励?阿德勒认为这些都是简单以行为标准来看待的,但是存在就有价值,要对存在本身保持感激。
这在很多人眼里一定是一件不可达到的事情,理论和现实总是有很大差距。这是否一定无法落地实现呢?阿德勒说:
必须的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