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不是钱和门第,而在于学术上的地位,因为难得合适的。
——吕碧城
1
1883年,在安徽一个商人世家出生,他的父亲吕凤歧曾在光绪年间选为翰林,所以吕碧城家藏书过万,从小受到图书熏陶的她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大量的阅读也为她以后成为《大公报》的主笔奠定了基础,为她后面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是在传统文化和自由思想中出身的,在那个思想刚解放,不不再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的思想已经超过了很多人,让很多人被她的才华折服。
她的一生轰轰烈烈,创造了很多辉煌,是中国第一位女编辑,是北洋女子工学的校长,是当时女权运动和女子教育的先锋;更是袁世凯家族的座上宾,是袁总统府的秘书。后来离开总统府,自己创业,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商业王国。
她既善于做生意,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她和她的姐姐被称为“淮南三吕”。
2
吕碧城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就表现出聪明早慧,在诗、书、画、音律方面表现出过人的才能。
据说,她在12岁时写下一首次,并把她的词给曾任两江总督的樊增祥看,樊增祥是著名的“诗论大师”,看完得知是12岁少女所做时,惊得说不出一句话,因为除了文采斐然,里面的情感更是让他惊喜。
后因为一系列原因,她家道中落,母亲四人被家人赶出来,她也因为和舅舅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离家出处,到了天津。
孤立无援的她想到了舅舅的秘书夫人在《大公报》报社工作,于是便写信向她求助,而她写的信刚好被总经理英敛之看到。
这个她一生中重要的贵人看上了她的文字,赏识她的文采和胆识,于是亲自去请她作为《大公报》的见习编辑。
吕碧城更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发表了很多关新思想的言论,大家一下被这个20出头的小姑娘震撼了,而吕碧城也从此开始了自己人生的之路。
3
她主编《大公报》,当女子学校校长,做过袁世凯秘书,还自己创业,事业上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但是她的情感之路却十分坎坷。
她的才情让她成为了民国第一才女,但是她的感情之路却让她成为“民国第一剩女”。
她在35岁便腰缠万贯,衣食无忧。
她有她的骄傲,在谈论感情时,她说:“生平的称心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世,汪精卫太年轻,王荣宝已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
虽有这些资源,但是她还是孤独终老。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东不成、西不就,失去机缘。”
其实吕碧城的一生遇到过很多“男颜知己”,但是却因为“退婚”时留下的阴影,而很难走出情感的困惑。
当年她父亲去世后,因她目前是妾室,在分配家产是处于劣势,族人不但不给她们遗产,还唆使匪徒将吕碧城的母亲劫走。
从小便有主意的她,写信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们,几经波折将母亲解救回来,表现出了过人的机智。
在还处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下,让和她有婚姻的夫家有了戒心,觉得吕碧城不是贤妻良母,因为家道中落,也所以她们没有抗衡的力量,只能答应汪家的退婚。
虽然吕碧城有新思想,但是还是在封建社会长大, 对于退婚一事还是敏感,把它作为自己的奇耻大辱。
这段经历让她以后在面对感情时特别谨慎,也是因为小时候受过伤,所以她不再相信爱情,当面对比自己小7岁的袁世凯长子的表白时亦选择了拒绝,只愿成为朋友。
4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感情,生意强人吕碧城也不例外,也希望在文学之余有个人走进她的内心,一起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
但是她受过的创伤,加上她自己的骄傲,让她对感情的要求很高。
如果没有合适的良人,宁愿选择独自生活,也许这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