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谁都不敢说自己吃透了历史的所有过往,并且我觉得这是谁都做不到的。可是要说回来,对于历史谁都会多少的了解一些,就算没有学过专业的历史课,一些历史的常识我们都会知道。如果说是不知道世界史,那可能是因为你对外国的历史不感兴趣;如果说是不知道中国的历史,那只能说明你该受到一些教训和谴责;如果一说到历史,你就连连的皱眉,那么这根本没有必要说下去了。
我在思考的时候,有帮助过周围的一些需要写应付作业的同学,告诉他们该从什么方面立意,一些历史人物对他们的历史评价应该全面公正,不过我最想告诉他们的还是应该有些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因为历史这个东西很有趣。
一个王朝在兴旺繁荣过后,必然意味着它要走向衰亡,不会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历史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而造成王朝衰败的原因,必然的要素里总有那么几点导致这个王朝走向灭亡的可能性。在中国封建社会,导致一个国家衰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外戚、宦官、藩镇、专权、女色和民心。当然最后一点民心肯定是因为前面的几点已经使得这个国家摇摇欲坠了,才会使这个国家丧失人心。我这么看完全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并不就是说所有人都应该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分析封建王朝衰败没落的原因,毕竟我个人的观点仅仅代表我个人,况且在历史方面有些东西不是权威所能定义的。历史就应该是不同方面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他们所涉及的专业进行分析解剖的,这样历史才能有新的见解,如果只是一味的说是历史学家分析历史,并且说这是他们的责任,谁这样的话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历史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比如说,经济学家分析导致王朝更替的经济原因;地质学家分析王朝都城迁移的原因;气象学家分析历史奇异天气现象的原因等等,还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专业人员可以进入历史中分析的,并不是说这些完全是历史学家的责任,非要这样说的话,那么每个搞历史研究的人都应该是全才,否则他们做不来这些分析,那样的话还怎么谈历史呢?这是没有道理的。
在我个人来看,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应该加上一些见解和启示,在这里的见解和启示是重点,历史事件是历史长河中已然存在的,但每个人的主观看法是不一样的。比方说,西方的殖民侵略会不会造成东方的沉沦。对这个的分析,其实大家很容易片面,因为大家保持着爱国情怀,所以东方的沉沦只知道是中国遭受西方的殖民侵略。但是东方这么大,有很多的国家都遭受了西方的殖民侵略,像日本受到美国黑船事件后沦为殖民地,像印度很早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还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这些都属于东方的范畴,也都叫做沉沦,所以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可以写东方其他国家的题材,而且也都比较好写,会有一种无关痛痒的心理。
在这里,我觉得不应该站在一个后人的角度去看历史,因为我们知道这段历史的全部经过,知道后来东方没有因为西方的殖民侵略走向沉沦,带着知道结果的心理去读历史的话,是非常没有意思的。所以,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和一点点的历史假设在里面,虽然说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因为所有的假设基于已经存在的历史所提出的。这样想的话就是错误的,历史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可以知道的,毕竟我们没有经历历史上所有的时期,我们只是根据文献、历史记载、遗留下来资料等等现存的我们能主观感知的这些东西研究历史,有的时候不得不带着怀疑和假设的态度去考虑问题,因为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很好的探索历史事实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寻找到最合理最正确的结果。比如说对秦始皇墓穴的猜测,对曹操坟冢的位置确认,对成吉思汗埋葬地的寻找,甚至根据一块墓碑、一段文字、一幅画、一件饰物我们都可以进行推测。假设历史不是说去否定历史,而是这个历史存在的可能性没有得到认同,所以去假设它存在的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假设我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那么西方的殖民侵略到时是不是造成东方沉沦的原因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带进当时的历史状况中,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才能说更好的解释它。如果我们假设西方的殖民侵略造成了东方的沉沦,这里暂且就说是造成中国的沉沦,那么就要有对应的历史事件能证明侵略和沉沦的过程。按照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逐渐的知道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在中国有清政府的维新派和立宪派的变法改良,还有后来的辛亥革命,虽然它们都失败了,但是还有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再后来就谈到战争,最后就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包括三年的国内战争的胜利,无疑不是在推翻刚才的假设,侵略使中国沉沦。不过这样的假设没有明显突出的特点,只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的,这样的假设只会使相对的观点更加的成立,并具有说服力。虽然结果是显然的,但是这个过程是有助于学习历史的。因为分析一个历史事件,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论述,这也符合我之前说的,要不同方面的人才参与进来,让历史变得更精彩。还是说这个题目,这次从正面的观点就是西方殖民侵略没有使中国沉沦。那么,同样的需要史实来加以证明。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说,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都是常用的角度。或者像之前说的假设它沉沦了,得到的结果是没有沉沦,也能证明正面的观点。再者,从国际和国内的方面分析也可以,因为当时西方帝国主义的国内的确存在政治经济危机,才使得侵略没有继续,给了中国革命的机会。这里如果说知道一点历史常识的话,或者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其实大体上都知道怎么分析,再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别人的比较有特色的观点,也可以引用过来,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强调自己的见解。我对这个题目说了这么多,旨在强调历史不是死的,看历史的眼光是多样的,我们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的态度,但是就自己而言,应该有自己的历史态度,这才能让你在读历史的时候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方法。当然你也许完全不喜欢历史,那么我便无话可说。
谈到这里,应该很明白我一直在强调的东西,有自己的主观上的态度,才能说对历史有粗浅的看法,因为不是专业的研究者,所以不能说彻底的搞懂。就读历史而言,我们应该还要有兴趣可谈,如果说没有兴趣,估计很难让现在的我们去了解历史。因为有了兴趣,我们很多时候可以记住一些历史的常识,还有就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比如说,写历史人物,写慈禧,这是我喜欢的人物,因为我比较熟悉清史,当然还有李鸿章、翁同龢、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等等一些人。首先我是因为对某个阶段的历史产生了兴趣,然后在读这个时期的历史时就了解了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对他们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之后从不同的言论中,知道这个人物并不是这么的好或者那么的坏。在给别人讲人物分析的时候我就会经常给他们讲,人物要辩证来看,不要完全谈功或者过,这样会对这个人物抱着一己之私的态度,影响正确的历史观,这点很重要。
回到慈禧的题目上,比方说,有人问我说他要写慈禧其实不是自己想要垂帘听政的,是现实推着她这么做的。要说呢,这样的观点不符合常识的,因为有证明慈禧是主观意识活动进行垂帘听政的,而且还有好几次,所以他这个假设也就不成立。但是我没有说立马让他换掉,不能这么写。因为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我也就从偏一点的角度为他提供一些史实,可能结果还是不成立,不过那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思考的过程让人很欣慰。还有一个同学在问我慈禧不让光绪变法,把光绪囚禁在瀛台,然后杀害戊戌六君子,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有错误,慈禧并没有说不让光绪变法,这也就是我们大家在以前的时候片面的认为慈禧就是个坏女人恶毒的女人的结果,还有就是来自宫廷剧的影响,觉得慈禧就因该十恶不赦的,我要说这样的观点是绝对错误,不要问我为什么,自己去查查资料了解。现在说慈禧她不是不让光绪变法,她要是不让光绪变法,那百日维新怎么来的,偷偷来的?作为皇帝,光绪就窝囊成这样?还不把满清皇室的脸丢尽了。
事实上,这维新变法是慈禧支持的,再说点就是维新变法还是慈禧的功的一方面。慈禧她支持变法,但是后来变法的时候康梁等人秘密谋变要杀慈禧,这个过程的原因可能是维新派受到顽固派的阻挠,想除掉慈禧,扶持光绪把持朝政,这也足以显示维新派将来失败的一个原因,只有得到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的支持,没有基本的群众根基,必然要失败。而这个谋变被慈禧知道了,慈禧从颐和园赶来,这才囚了光绪,杀了六君子。所以你问我慈禧为什么这么做,这不很明显了,慈禧的命都要没了,她能不这么做吗。而且在杀六君子的谭嗣同的时候,曾留下一首《狱中题壁》:“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这首诗据说被梁启超改成:“望门投趾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能看到后一首诗明显的比前一首诗有气魄,明白的说前一个版本带有愧疚的感觉在里面,留将公罪后人论,是什么罪呢?有待商榷。不过我们看到的后一个版本也说不定,会不会是康梁在日本逃亡的时候借此诗来壮大势力呢?也都不明了,总之都是充满了令人疑惑的感觉。借着这诗,我们谈谈梁启超。可是说梁启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等头衔足以显示这个人的伟大成就,不过这都是他在游历西方后回来幡然醒悟后的成就,而对他前期和康有为在一起维新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这个人,或许说是不喜欢康有为这个人才连带着不喜欢他,因为他两在一起共事,干的事我觉得也不怎么样,很没有道理。鉴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辩证看法,我得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他们,所以梁启超的功是大于过的,曾经李鸿章也说他必然自成一家,果然也是验证了。但是说穿了还是不喜欢康有为这个人,一副自以为很有才华的样子,干的维新变法的事真的不怎么样,一百天里就发布了上百条的文书,就问这叫什么变法,贪多嚼不烂的道理估计懂得,只是盲目的高兴过了头。
康有为这个人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中举,其中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他字写得丑,我曾去博物馆看到康有为的手书,那个字写的真不怎么样,难怪整天就会嘴皮子上的功夫。再说他考不上科举,无意中看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一些书籍,看完了之后果断的就开始宣传维新思想,真是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这么做的,明明完全不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是怎样的具体情形,就凭借着几本翻译过来的书籍,开始宣传思想变法,没有道理可言。从这里也能看出,当时的所谓先进分子差不多都是片面的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然后想都不想就拿到中国来给清政府治病,后来结果很明显,全都死掉了。要说,在这里面只有一个人算是真正的了解西方,他是辜鸿铭,别称汤生。他算是个怪才,懂十国语言,懂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懂西方的文明礼仪,却回国来帮助危亡的清朝,留辫子,穿长衫,帮助洋务运动,一生著作颇多,思想开放,性格不羁,堪说在当时真正的人才,拿他和康有为相比,简直是屈才了。而对康有为,维新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没有谭嗣同等人的气节,却打着六君子的幌子在日本招摇撞骗,拉扯势力,然后等机会又跳回来唱一出立宪的戏,最后沦为了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客。说他曾经也像梁启超那样游历西方,但他在国外过得是花天酒地的生活,他曾经在瑞典买了一块土地,颇有花费的修建园子;他曾携妓女游西湖,自比范蠡;他曾再度娶妻,遭到别人的嘲讽和排斥。
在我看来,康有为就是这么一个人,到处都给他打上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引号,但是这是片面的。我说了这么多,想到开始时,我自己说的要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功过分明,不能走极端主义。所以我决心回头再研究康有为的功德的作为,而刚才说的这些呢,就当做是历史上风流的事情,但是这些事又是发生过的,它又不能被那样的对待,所以我们看的透彻,没落的清朝的文人都是什么样的,纵然他们外在的改变了,但是只要一有条件,丑陋的性格就会立马暴露出来,包括我们这些后人,都有这样的性格,堕落和自大。
谈读历史的兴趣的时候,我说的全是历史人物,就近原则的说了清朝的人物,缘于我个人的原因罢了。但是,我还想谈谈关于李鸿章的一些事。我在这里只谈一件和李鸿章有关的事,签订《马关条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面临着和日本签订条约的现状,这个时候慈禧派李鸿章去和日本签订条约,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在这里不谈这个。李鸿章在和日本签订完《马关条约》后,带着伤(李鸿章在和日本谈判的时候,遭到日本浪人的袭击,左面颊受伤)回到了国内,他费尽一番精力和伊藤博文带领的日本谈判者进行周旋,最终尽最大努力的减小了赔偿,但这个结果是没有用的,国人已经将他定为卖国贼的性质。他七十多岁的高龄代表清政府去谈判,却在受国人的辱骂,也就慈禧等一些人能理解他的心情。
我们要谈的不是李鸿章作为卖国贼的言论,何况他还不是。我们要谈的是国人的愚昧,包括来自知识分子的愚昧,被封建道德所压迫而麻木不仁的愚蠢的思想,这是令人心痛的地方。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实不是必然的,当时的日本整个民族快要被这场战争耗死,但是慈禧要过寿,修建颐和园,国家却没有钱来为北洋舰队买吉野号,何以见得当时清政府的令人苦涩的黑色的搞笑艺术,这只是你后来的主观看法,在当时,这是大事,所以也证明着这场战争失败的必然原因。除了军事上的,更多的是在民心和民智。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没有心思在想着怎么拯救国家了,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没有一点自己的智慧了,这个时候只要有人站出来说,跟我走,我带着你们去幸福的地方。这个人就是慈禧。然后所有人都跟着她走了,然后路上死了很多人,有些人暗中作祟,有些人背叛了,有些人逃跑了。作祟的人后来也死了,叛变的人后来也死了,逃跑的人没有生活也死了,直到那个时代真正的死绝了,新的时代才会到来。我们看到的历史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历史上每一次战争都是一次令人心痛的过程,没有人向往战争,除非他是疯子。没有人不想着过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社会不允许,所以变法了,所以革命了,所以新的国家成立了,所以历史就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了。而李鸿章绝不是历史上的卖国贼,真正的卖国贼早已逍遥法外了,可国人却看不清楚现实。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就是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一切,没有人看到这是这个国家签订的条约,如果李鸿章要承担这一切的话,除非他是这个国家的权利象征者,可惜他不是,就算是也不能是完全的过错。要说这是谁的过错呢?这是全中国人的过错,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我们的国家遭受着侵略,我们应该有着一份羞耻的心,而绝不是看着别人被骂,装作和自己无关,混沌于旧社会。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变法了,有人革命了,还有人傻愣的死掉了。李鸿章说,一代人该做一代人的事情。我想这话说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国家衰亡了,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做着救亡图存的事情,而不是围着虚假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瞎转悠。这是我们民族存在的劣根性。我们不能像日本人那样团结,不能像德国人那样专注,我们只知道和自己有关的以及和自己无关的,看别人的是叫笑话,看自己的是叫出丑,从来不会从别人和自己身上看到需要学习和改变的地方,我为此感到莫大的羞耻。
我谈李鸿章,谈什么叫推己及人,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换位思考,什么叫一个民族的劣根性,绝不是说大话,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更多的用理性思考问题,用科学和思想说明问题,不是在那里空说大话,用所谓的感性的道德解释一切,一切事物要是都能被道德解释清楚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被道德这座大山压死。就着读历史的思考,我这么说,是考虑到以后来自身上的道德的舆论。有多少人死在道德的正确下,都不能看一眼理性的墓碑,而有多少人看着理性的坟墓,只知道去吊唁,用道德的泪水争取去感化它,你当道德的泪水是硫酸吗,把理性腐蚀掉,别人就不会说道德的是非了吗?你这么想的话,显然已经陷入道德漩涡了,无法自拔,浑身都是劣根性的伤疤,却还在自言自语说着保卫道德的疯狂的话语,很难不让人觉得你不是纳粹的一份子,或者你完全是精神病患者,然后所有相信道德的人相信了一个精神病说的话,那样,到处都是神经病。
当我在读历史的时候,我在读什么?我读的是思考,是兴趣,是思想。是我主观上接受的历史,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一点自己的思想,我读的是这些。我常说,读历史一定要有点思考的东西。那种思考不是强迫着你做专业的历史研究,也不是要你带着多么浓厚的兴趣去知道它,就是在你有着接触历史的机会下,不要放弃这个机会,读读历史,思考一些消沉了几百年的事,有些启发可能不是你现在体会到的,但是在你的潜意识中它是存在的。所以,读历史的时候,也是在读人心,因为历史上千千万万的人过来了,总有那么一个人的事会相似的发生在你的身上。这也就是我在读历史的时候,读到的一些感悟。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传了一千多年的古语,依旧经典不衰,这就历史的魅力,但它更加深刻的魅力在你的思想里,需要自己去读历史,去研究历史,发现一点值得思考的东西。
当我在读历史的时候,我在读什么?
我读的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