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为了迎合国人的口味,最近看到的几本译作都有些标题党的嫌疑。英文名是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翻译过来就变成了掌控谈话。卷尾的推荐语是樊登写的,强调作者“克里斯沃斯在处理绑架案时,总能将谈判结果从15000到75000的开价压在5000美元以内,而且,他总是成功。”
就是这段话成功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这背后有何诀窍。但看完了整本书,我发现,所谓的技巧,其实是有偶然性的因素的。作者在书中也承认,甚至拿自己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所以,所谓的掌控感,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读者的意淫罢了。
不过,抛开这些槽点,书内还是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学习的。作者身为谈判专家,把很多场景都当作了谈判,而且总能成功。我想,这大概是让我感觉不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过去,我开口讲话时,很少会有谈判意识,所以,成功被说服的概率总是大于说服他人的概率。所以,这种有准备的谈判是值得我学习的。
书中介绍的谈判技巧,仔细来看,也是有一定体系的。
与非暴力沟通类似,作者认为建立和谐关系,要从有效倾听开始,具体表现就是不断重复对方的话,直至对方透漏出更多的信息。是的,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许和作者的工作性质的原因,本来这是一种有效倾听的方式,但因为目的并不单纯,让我对这种倾听方式有些不适。不过,方法倒是可以借鉴的,每次谈话只重复对方的最后两三个字,就能维持谈话愉快的进行下去。
书中介绍的第二种方法叫做“标注对方的痛苦”,通过定位对方的感受,将这种感受转换成语言,非常冷静并保持尊重地把他们当时的情绪重复给对方听,利用“策略性的同理心”建立信任。
作者在书中分析,人们面对谈判时,说不的欲望要远远强于说是。所以,想要说服对方,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能让对方说不的问题,从而给对方掌控谈话的错觉,也更有利于谈判的进行。
在谈判过程中,让对方说出“你说得对”比“你是正确的”更重要。我的经验亦是如此,在面对各种推销攻势时,你是正确的可能只是一种想要逃跑的优雅的姿势,礼貌让我们对对方表示肯定,但内心也许已经打定了要抗拒的主意。所以,这是否也意味着,那些挑刺的顾客也许比开口就说好的顾客购买的欲望更强烈?
为了更精确直达对方的需求,需要提出一些校准性的问题。如我该怎么办?我很喜欢你的产品,但是我没有能力支付它,我该如何筹到更多的钱?同样是拒绝,这种方式将问题抛给了对方,对方会从同理心的角度来想办法解决问题,比直接砍价找折衷方案更加容易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最后,作者认为要找到黑天鹅,并利用杠杆原理,促成协议的达成。这个黑天鹅,可以在校准问题的时候发现,衡量对对方而言协议达成的收益和协议失败的损失,这样在谈判过程中才能争取到更大的主动权。
知道自己的底线和心理价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降低百分之六十,谈判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赢得你的心理价位。
所以,总体来看,这却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人们喜欢追求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佳方案。
谈判是一门技术,如何让人从内心认可你并达成共识获得双赢的结果却是一项艺术,值得我们继续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