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延迟满足”的粉转路人,源自一件小事。
生活中一直是个很节俭的人,尤其是对于衣服,包包这类装点门面的物件,更是觉得能用就行,旧一点没关系,对大牌一直无感。我总觉得,要把钱投入到能随着时间增值的东西上面,这样的延迟满足,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我一个丰厚的回报。
大概是我太自负了吧,老天爷不动声色的伸出一只手,朝我的脸上“啪”的打了下来 ——记得那是个初夏的傍晚,我跟平时一样,随便登上一双穿了若干年的运动鞋,去学校接孩子。老师送孩子出门,眼睛在我身上转了一圈最后落到了那双旧鞋上。她什么话都没说,不阴不阳的笑了一下,转身走了。小孩子是最敏感的,小宝抬起小脸对我说:“妈妈,你以后来接我的时候,能不能不要穿这双鞋?”我愣住了,那一刻的感觉,像被雷劈了一样。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开车一边忍不住哭了。委屈,懊恼,羞耻,在心里翻江倒海。有那么五分钟吧,在心里把那位老师的各位祖宗都“问候”了一遍,可是发泄过后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生那个老师的气,而是在生自己的气。脑子里那个不那么理性的我,正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控诉那个理性的我,这些年来对她的各种克扣:那条拿起又放下的裙子,那个考虑再三最终作罢的旅行,还有那套心心念念好久的怀石料理。我原本以为自己已经笃定了延迟满足是生活的唯一正确解法,却在那一刻猛然发现了内心深处的质疑和压抑已久的不满。
非要把生活过成这样吗?非要把自己逼成这样吗?那一刻,我的心里有个东西在崩塌,我能听见“轰”的一声巨响,理性与克制,碎成了渣渣。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由着性子体验了一把报复性消费的快感。想买的买,想吃的吃,想体验的就去体验。玩了一圈之后,心态渐渐平和了下来,又可以接受对自己的偶尔克扣了。钱,依然是投入到能随时间增值的东西上面,不过我给自己留了个小后门——每个月固定留出一小部分钱来,作为自己的“享乐基金”,并逼着自己全部花掉。享受了即刻的满足,心态才不会崩,才能更心甘情愿的延迟满足。“诗跟远方”长什么样我不确定,不过眼前的“苟且”也很重要。
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吗?我很想知道,这个实验一共重复了几次,持续了多久?如果把这个实验做上100次,又有多少小朋友会始终忍着不吃糖?所谓延迟满足,这个“延迟”的时限有多长?代价有多高?
真没必要把日子过得这么拧巴。延迟满足,挑战的是我们的天性。别轻易跟自己的DNA作对,因为心态会崩。而带着崩掉的心态做事,很可能会把事情搞砸。偶尔的放松一下,对现在的自己好点,那个将来的自己也一定会回头对你说声“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