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哪里?它看不到,听不到。但若拉长时间的长度,我们可以感知时间。万物生长,死亡——在时间中。时间即变化——在运动中。大运动即“大爆炸”。宇宙的诞生意味着时间的开端。
现实时间通常由一些概念构成。现在、过去和未来,是宏观尺度;时分秒代表微观。我们是永远处于过去与未来的交点。现在,稍纵即逝,它时刻被未来取代,旋即又变成过去。过去比现在更真实,它存在于人的记忆中。生活,犹如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
生活,即生下来活下去的时间过程,以出生为起点,死亡为终点。有好生者常幻想长生不老。设想一个人可以永远活下去,不免无聊和失落。万物有始有终,不接受自然死亡,就得接受意外死亡——往往是残忍的。
蹲在厕所里和等在厕所外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因为此时的时间注入了意识作用,变成了心理上的时间。心理时间是事件和意识的结合。一辈子,也许很漫长,也许很短暂,取决于人的意识。
以前谈起时间,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抽象慨念,时间不是实在,它是统一的,且在均匀流逝。现在,人们发现时间就是实在,它是引力场的作用,也并非均匀流逝,也不统一,每个物体都有它自己的时间。但无论如何,时间总在流逝,过去与未来有难以逾越的界限。时间有严格的方向。只有在相对论设想的极限中,才存在着回到过去的可能性。
时间的方向不可变,但时间流逝的速度时刻都在变。楼上的时间和楼下的时间非同步流逝,这是爱因斯坦的发现,并且已经得到充分证实。如果利用专业实验室的工具,科学家甚至可以检测到几公分落差之间的时间差异,只是这种差异极其微小,我们体验不到。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是相对的。离地越高,引力越小;速度越快,引力越小;引力越小,时间曲率越小,时间流逝越慢,物质衰老的速度也就越慢。所以理论上,住高处的人比住低处的人更长寿,经常动的人比不动的人更长寿,只是程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把世界看成是事件集合,事件内部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目前无变化的事件,物质本身也由事件组成。这一观点也可以用时间来理解,即物质是它的时间(前面说过,每个物体都有它自己的时间)的某个瞬间,而事件包含着物质在时间中的变化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是一场战争、一起事故、一个人还是一块石头,都是事件的集合。比如我:我来自我的父母…我的祖先…这样一直可以追溯到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的出现,然后是地球的形成…直到宇宙的诞生。所以我是一系列事件网络的结果。而这一切的因由,又源自我的意识。所以最重要的,事件包含着意识。是意识在理解一切。而意识来自过去记忆的集合。这又回到了前面的观点:过去最有意义,它包含着当下的连续痕迹。
然而抛去以上这些抽象概念不谈,对我来说,似乎未来最有意义。我们不能把生活和“语言”混为一谈,当然也不能完全不谈,比如写这篇文章的过程,我就觉得时间甚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