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到一些消费欺诈的事儿。爱学习的我立刻检索了消费欺诈的有关司法案例。当我看到其中一个案例的赔偿数额是1380万元的时候,我有点不淡定了;再大致浏览了一下,更加不淡定了。
这个案例可以概括为“90后妹子购买劳斯莱斯遭遇消费欺诈,最终获赔1380万元”。而我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疑问:同是90后,她为何如此优秀?
具体情况是这个90后妹子以460万元购买的劳斯莱斯新车竟然是修改过里程的二手车,而这辆车的实际里程是5000公里左右。正是因为销售方的故意隐瞒换来了最终的三倍惩罚性赔偿。上万字的判决书被我一段话概括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一下——案号是(2018)京03民终3192号,也可以检索“劳斯莱斯”“欺诈”“三倍”。分分钟让你了解优秀的她是如何变得更加优秀的!

我还是从那1380万的赔偿中清醒过来,好好给大家介绍一下消费欺诈获三倍赔偿的规则吧,也好让大家了解一下我的优秀之处。(不要脸.jpg)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消费欺诈三倍赔偿的规则已经很明确了,也相较于上一个版本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加合理。
比如2倍变3倍,体现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大;反之就是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大。
同时,保底500元的赔偿金额在某些情况下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如果没有500元的保底赔偿,那么当遭遇消费欺诈而涉及商品的三倍金额只有十几块钱的情况下,对于有的商家来说根本起不到惩罚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适用消费欺诈三倍赔偿的规则,我再分享几点知识给大家。
1.关于欺诈的认定,虽有争议,但实际好判断
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欺诈行为的认定没有规定,所以法律界有不同的意见。
但我认为并不妨碍消费者的认知。
因为具体到个案是否属于欺诈行为,群众的眼光一定是雪亮的,稍微思考一下就能作出是否属于消费欺诈的判断。
2.三倍赔偿不包含原价款
注意,法律规定的是增加赔偿,重点是“增加”两个字。遭遇消费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还原款项的同时要求增加三倍的赔偿。当然,也可以不退款退货,只要求三倍的赔偿。

3.关于三倍赔偿的基数
三倍赔偿的基数其实是约定的价款而不是实际支付的价款。
付完款发现买到的东西和宣传的产品相距甚远,那么三倍赔偿好计算,就是你支付价款的三倍。
如果付了一部分款就发现被欺诈要求三倍赔偿,那么就不是按支付价款的三倍赔偿了,而是按照约定的总价款三倍进行计算。
4.涉及食品安全的欺诈赔偿力度更大
购买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对这类欺诈行为,可以要求商家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这是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必须要更加地关注与重视。
5.如今职业打假的生意不好做了
职业打假就是大量购入问题产品,从而索要三倍赔偿,妥妥地可以大赚一笔。对此,广大消费者也是拍手称快,因为可以倒逼商家改善产品、减少欺骗行为。
然而,目前主流司法裁判规则认为,以牟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人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定义的消费者,所以,一般不适用消费欺诈三倍赔偿的规则。(惨.jpg)
6.消费欺诈除赔偿外还会遭受行政处罚
如果真的遭遇消费欺诈,要勇敢地向商家提出赔偿。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建议诉诸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甚至市场监管执法部门。
届时,商家可能不仅需要向消费者支付三倍赔偿还要接受市场监管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
总之,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促使商家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1380万元的赔偿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毕竟首先得先有460万买豪车。
不过获得1380元赔偿的机会还是有的。话说回来,创造机会去获赔也是大可不必哈。不管金额大小,都是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市场中的产品与服务更加优质,这样不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来说都是一种良性互动。
买你想要的,赚你该赚的。
就这样。
公众号 「无坑法律」
持续输出法律避坑指南,简单法律问题免费咨询
“坑”意味着法律风险,有人挖坑、有人踩坑,而「无坑法律」负责填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