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做过官,不过,一辈子都是个小官,仕途上并不如意。
但在艺术方面,他成就斐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石鼓篆书第一人”。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号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等。
1844年,吴昌硕出生于浙江湖州的安吉县,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在科举中考取过功名。
吴昌硕除了自小跟着父亲读书以外,还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喜欢篆刻,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篆刻艺术。
在这样耕读传家的环境下长大的吴昌硕,养成的观念就是认真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入仕报国。
这也是他一生追寻的理想信念。
可命运对他似乎没有那么青睐。
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中,安吉成了战场,加上烧杀掠夺,当地居民几乎死亡殆尽。
吴昌硕一家9口,除17岁的吴昌硕和父亲因为被通缉,先行外逃,幸免于难,其余人都先后去世。
在逃难途中,吴昌硕啃树根,吃观音土,目睹路边摆摊卖人肉,甚至几次遭遇危险,差点没命。
后来,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经历。
“一炬尽焦土,几家沉劫灾!”、“道旁尸偃仰,草际血模糊”,这对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是怎样触目惊心,终生难以忘怀的场面!
后来,他还专门刻了几枚印章以作纪念。
八遭寇难1864年,四处逃难的吴昌硕父子回到家乡,安葬了亲人,在安吉县城购置芜园,建房、耕种。
安顿下来的吴昌硕发奋读书,后参加科举,并考中了秀才。
当时的晚清,朝廷财政紧张,就出了个损招,广泛推行“捐资纳官”。
时逢吴昌硕再次科考,无奈落榜,于是通过这一方式,成了一名候补文官,后经友人推荐,在苏州谋了个小吏的职位养家糊口。
吴昌硕这个工作的俸禄极低,不得已,他只好靠着自己的书画篆刻手艺赚钱,贴补家用。
1878年左右,吴昌硕到著名的金石学家吴云处坐馆教书。
在那里,他不仅观摩学习吴云大量的古印收藏品,在篆刻技巧方面还得到吴云的悉心指导,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82年,由于家乡安吉一带盗匪不断增多,吴昌硕便举家搬迁至苏州。
1887年,他到了上海任职。
此后吴昌硕数年奔波,往返于苏州、上海等地,始终是个干活不少,赚钱不多,毫不起眼的底层小官吏。
与此同时,吴昌硕依靠卓越的篆刻技术,结识了苏州、上海艺术界的许多名人。
这个超级强大的朋友圈,使得吴昌硕的书画篆刻技艺愈加精湛,声名日隆。
翁同龢印这款翁同龢印就是吴昌硕篆刻的。
1892年,任伯年曾为吴昌硕画《蕉荫纳凉图》,颇得吴昌硕神韵。
蕉荫纳凉图另外,吴昌硕给自己的一众上司、同僚不断送字画、送印章,以此建立关系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晚清名臣、金石学家吴大澂(chéng)主动请缨参与了此次战斗,吴昌硕追随其北上。
1895年,因所指挥的湘军惨败,吴大澂被革职永不录用,作为幕僚的吴昌硕又回到了苏州。
此后,吴昌硕依然作为一名小吏,辗转各地,为生活奔波。
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创建,吴昌硕成为第一任社长。
1911年,他带儿子吴东迈来到上海,托人为吴东迈找到一份差事。
1914年,他将全家都搬到了上海。
为了养活家人,他不停地卖画刻印,客户越来越多,连不少外国人都到他这里买画。
1914年,在日本人白石六三郎的组织策划下,吴昌硕在上海六三园举办了“吴昌硕书画篆印展”。
年近七旬的吴昌硕在上海声名大噪,成为海上画派领军人物。
此后吴昌硕一直在上海生活,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完成了从大师到一代宗师的转变。
吴昌硕曾经得到过许多书画界名家的指导。
成名后,他悉心指导后辈,培养出了很多出色的艺术家,如:赵子云、潘天寿、陈师曾、陈半丁、沙孟海等。
1927年,吴昌硕在上海病逝,终年84岁。
任伯年画·酸寒尉像如任伯年笑言,吴昌硕在仕途上,只是一个奔波劳碌的“酸寒尉”。
但在艺术方面,他执着追求,衰年变法,终成一代宗师,在中国和日本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齐白石曾作诗赞叹:
青藤雪个远凡胎,
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原为走狗,
三家门下转轮来。
让齐白石甘心来世做一只看门狗的这个“老缶”,就是吴昌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