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家长微信晒官:还是没跳出儒家的“亲亲尊尊”
江上小堂
传统就是传统。中国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影响深远。虽然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屡遭批判,但还是顽强地潜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后台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不是那么能轻易摆脱的。
9月20日下午,网络流传一则家长与老师的聊天截屏。涉事廖老师为福建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四年级新任班主任,学生家长自称是莆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任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廖老师您好!我是陈xx的妈妈王超,在莆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任办公室副主任科员,陈xx的爸爸陈剑星在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任执行局综合处处长(正科级)。荔城区分管教育的常委许秀霞是我父亲的高中学生又是纪委同事(我父亲在市纪委任副处级纪检监察员),市教育局师资与人力科科长薛朝伟是我表姐夫。陈xx这学期麻烦您多多费心,谢谢!”
这位妈妈如此毫不掩饰,赤裸裸地展示自己官职及权力关系网,无非是向老师“亮肌肉”。一则暗示老师需要帮助时可以提供,二则暗示也可以给教师“穿小鞋”。目的则是希望教师对她的小孩多加关注、照顾和优待,而绝对不能对歧视和打压自己的小孩。教师如前者行事,则投桃报李;如后者行事,就会动用关系给以颜色。
老调重弹。我以为这还是儒家传统所致。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仍然没有跳出儒家的“亲亲尊尊”关系网。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亲亲尊尊”,要求个人尽孝尽忠。在处理和建立人与人的关系时,是按“亲疏”和“尊卑”为基准的。亲疏有别,尊卑有等。血缘关系越亲近,相互之间越熟悉,利益关系就越一致。对方的权力越大地位越高,就越尊从对方;无权无势,就越容易受到轻视和不公平对待。
俗语说,“熟人好办事”,“帮亲不帮理”。孔子倡导“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又说,“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意思是亲近他人,尊从他人都要别亲疏分等级,而至亲和贤人最为优先。礼就是用来对待不同的亲缘关系 和贤人。所谓“贤人”实际上就是有权有势的人。而中国的亲缘关系分五等,与死者关系不同,参加葬礼所穿的丧服也不同。故用“五服”来表示这种亲疏关系。
这位家长的关系图,完全遵循儒家的“亲亲尊尊”准则。她先说自己的官职,次说她丈夫的官职。两人关系最亲近,这是“亲亲”。接下来两人,父亲的高中学生和自己的表姐夫。照说表姐夫比父亲的高中学生的关系更亲近,但却排在了后面。这里就是“尊尊”在起作用。因为父亲的高中学生是学校所在区分管教育的常委,而表姐夫是市教育局的科长。前者的官职高于后者,再一个“县官不如现管”。市教育局虽然级别高一些,但不如主管教育的区常委管用。所以,在这位家长的心目中,担任主管教育的区常委的父亲的学生比自己担任市教育局科长的表姐夫更重要。
归根结底,还是儒家的人伦关系导致中国人缺乏独立人格,而将自己的价值定义为与他人的关系中。这就造成中国人特别热衷于攀附权势和不论是非任人唯亲。在生活工作中,总会遇见一些人特别喜欢吹嘘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甚至同学同乡是官员或大老板。只要有一点沾亲带故,就拿出来显摆。这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这位家长也算是极端了。而许多中国人,许多家长,虽然没有这么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写出来,心里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会更巧妙地在恰当的时机表露出来。
2018年9月22日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