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樵耕读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象的典型代表,为什么先说到樵而不是渔,是因为樵夫总是站到大地上,立场坚定,子曰:“仁者乐山”,窃以为樵夫者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稳重如山的理念。不过樵夫虽在山中劳作,却也得经常穿溪过涧,有时也不得不涉水或乘舟行走,因为传统的中国山水意义上山水不分,山水相依,山水总是一体而且必须一体,有水的山才是灵动的山,有山的水才有曲折之变化。有的樵夫譬如钟子期,下雨时会穿着蓑衣,这也是许多老渔夫的典型装扮之一,不过渔夫的腰间,挂的不是斧头而是鱼篓,区别是有的用藤子编成,有的用竹子编成。
最早最著名的渔父应该算是姜子牙了吧?《史记》载“太公望吕尚者……西伯将出猎……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姜尚本是隐士,八十钓西伯于渭,不可不谓大器晚成。许多图画上的姜太公穿的都是蓑衣,戴斗笠。据沈从文《中国服饰史》论,商周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冠服制度发轫之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按身份穿衣开始成为定例。姜子牙虽出身不明,起码不是西岐贵族,但不会是真的以渔猎为业直接从事体力劳动,所以他的衣着不可能是贵族和富人才能穿得起的色彩华美的丝绸、锦、绮,而最可能上身穿着交领窄袖式短衣,材质为麻布和葛布,下穿裙裳,也就是围裙和开裆裤,腰系宽布带,脚穿鞋履不明,史无载,分析有可能的中下阶层经常穿着的麻履。商末期服饰衣料用色厚重,已使用丹砂染的红色,或者用槐花、蓝草、紫草等植物染料染成的黄色蓝色等多种色彩了。
另有一位著名却不知其名的渔父,就是《楚辞-渔父》中的虚拟人物渔父了。屈原被贬,意气难平,遇到渔父,发牢骚“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在这里,渔父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脱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渔父是一个更智慧、更“近于道”的出世之人,代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屈大夫虽被贬抑,衣着仍不失本位,头戴镶金高冠,诗云“切云之崔嵬”,身着白色锦袍,肩披狐裘,颈悬玉佩,腰系革带,背负长铗,镶金嵌玉,足蹬鹿皮短靴。这锦袍又叫深衣,交领直襟,宽身大袖,上衣和裙裤缝制为一体,改变了以往上衣下裳的穿衣模式。渔父的穿着应近似于同时代的下层百姓,麻布衣裤草履,“青箬笠,绿蓑衣”,渔夫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工具就是小木船了,商代出现的木板船取代了早期的独木舟,用木板拼接,丝麻填缝,优哉游哉,浮于清流之上,渔父手执青竹竿,临水垂纶讨生活。屈大夫仍执着于清高,而超脱的渔父已鼓枻而去。
偶尔看见了《雍正行乐图册》,其中之一临河垂钓图一定是来自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意象,雪夜寒江一扁舟,一翁一笠一丝纶,推崇道教的雍正皇帝扮作老渔翁,很认真地体会着那种超凡脱俗的逍遥之态。只见他头戴细竹蔑编成的斗笠,中间衬垫着青棉布,戴起来更舒适服帖。身披蓑衣,里边穿着的应该是高领右衽交襟长衫,棉布质地,腰身窄小,宽袍长袖,外边再套一件对襟小马褂儿,还有一件团龙滚花的小坎肩,下穿一条白麻布灯笼裤,脚下是棉布深筒厚底袜,还有一双麻布嵌丝平底鞋。不过他里边的装束基本都被蓑衣遮盖住了,画面上只能看到蓝色的袍袖和一根钓竿儿。老先生气定神闲,沉醉在想象中的逍遥仙界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