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二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二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21-09-08 13:29 被阅读0次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 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 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 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孔子回应常季的疑问,一上来说的却是“死生大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死,世人谁也逃不过生而后死。但是生命到底有没有结束?生与死只是一个物质现象,在物质的身体生灭过程里,是有个从没有变化更易的本体存在的。

“审乎无假”,“无假”那就是真,这个真如本体才是宇宙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事物无穷的变化,人类可以透过观察研究把握某些规律,但是科学与神学没有遇见到那个本体,因此科学的观点常会发生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有所修正。

“不与物迁”“而守其宗”,找到真主人了,再也不受物质世界成住坏空这种无常性拘束,已经在圆满觉悟境界当中,完全不会对世间一切相有所执着而或喜或悲。

王骀的功夫境界,被孔子道破了天机。底下进一步说明:“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肝脏和胆囊是两个器官,功用不相同;但是都同是在我这副躯壳里,互相依附,肝胆相照。众生只看得到事物的特殊性,而不见其中的普遍性。直接地讲“万物同一”,没人会相信。圣人清楚了解这个“一”的道理,所以才会有同体大悲心,视众生如自己。

没有大彻大悟的人,怎么会赞同这种话,更不会去主动地帮助别人。身教未见得大于言教,世间的慈善行为,也许只换来了一时的感动,不如真正去觉悟众生,让众生自觉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悟道的人,没有了“耳目之所宜”,不会对事物产生偏好,真正灭掉“人欲”。心底的万丈波澜不再起落,也只有心平才能气和。圣人内心冲虚寂照,所以能与天地万物和合,这是德行修养到极致的体现,就叫“德之和”。要留意这个“游”,圣人的心不是止于虚无境界,那样毫无作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众生心为心,是活泼泼的,含有无尽大用的。这便是“无”中生“有”。

王骀的修为,早已经将天下纷纭浩繁的事物,混而同之,更不要说这副躯体,就算没了一只脚,在他看来,不过如同大地少了一捧土而已。

《齐物论》已经讲了,万物根本不必去刻意求其同一,相反的,万物表现出来的差别相,正是自然存在之美。真正的和谐,是令世间一切众生各适其所适,都能够自得于天地之间。鸢飞鱼跃,饱含生机。

相关文章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二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 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

  • 读庄漫笔——《徳充符》题解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庄子内篇中的《徳充符》。 内七篇的题目,都是交代这篇文章所言的主旨,既有境界的开显,比如《逍遥游》...

  • 读庄漫笔——《徳充符》十一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 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四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 “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一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 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三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 哉?”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七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 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九

    “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 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五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

  • 读庄漫笔——《徳充符》之六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 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徳充符》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xjv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