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 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 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 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孔子回应常季的疑问,一上来说的却是“死生大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死,世人谁也逃不过生而后死。但是生命到底有没有结束?生与死只是一个物质现象,在物质的身体生灭过程里,是有个从没有变化更易的本体存在的。
“审乎无假”,“无假”那就是真,这个真如本体才是宇宙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事物无穷的变化,人类可以透过观察研究把握某些规律,但是科学与神学没有遇见到那个本体,因此科学的观点常会发生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有所修正。
“不与物迁”“而守其宗”,找到真主人了,再也不受物质世界成住坏空这种无常性拘束,已经在圆满觉悟境界当中,完全不会对世间一切相有所执着而或喜或悲。
王骀的功夫境界,被孔子道破了天机。底下进一步说明:“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肝脏和胆囊是两个器官,功用不相同;但是都同是在我这副躯壳里,互相依附,肝胆相照。众生只看得到事物的特殊性,而不见其中的普遍性。直接地讲“万物同一”,没人会相信。圣人清楚了解这个“一”的道理,所以才会有同体大悲心,视众生如自己。
没有大彻大悟的人,怎么会赞同这种话,更不会去主动地帮助别人。身教未见得大于言教,世间的慈善行为,也许只换来了一时的感动,不如真正去觉悟众生,让众生自觉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悟道的人,没有了“耳目之所宜”,不会对事物产生偏好,真正灭掉“人欲”。心底的万丈波澜不再起落,也只有心平才能气和。圣人内心冲虚寂照,所以能与天地万物和合,这是德行修养到极致的体现,就叫“德之和”。要留意这个“游”,圣人的心不是止于虚无境界,那样毫无作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众生心为心,是活泼泼的,含有无尽大用的。这便是“无”中生“有”。
王骀的修为,早已经将天下纷纭浩繁的事物,混而同之,更不要说这副躯体,就算没了一只脚,在他看来,不过如同大地少了一捧土而已。
《齐物论》已经讲了,万物根本不必去刻意求其同一,相反的,万物表现出来的差别相,正是自然存在之美。真正的和谐,是令世间一切众生各适其所适,都能够自得于天地之间。鸢飞鱼跃,饱含生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