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都在弥补,有感觉没?
和朋友聊天,她提到,父母在她小时候,很忙很忙,忙到,她的开学,父母从来没有给报名过,一次都没有,要么是爷爷奶奶,后来是大伯,堂哥,表姐,反正谁有空谁帮忙送一下。
她苦笑了一声,说,真的忙还是假的忙谁知道呢。如果真的想要送,就算是赶总是赶的出来的吧。
她的父母在她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在外忙于生意,妈妈的观点是,别人家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爸爸就更不说了,她只有爸爸常年应酬喝酒的记忆,还有出差偶尔路过她读书的地方附近顺路她我一眼的记忆。用她的话来说,有爱,但不多。
我突然有个感触,就像我那篇文章写得,看不见的真相。
可能这个还谈不到真相的那个层面。
但是,我能感知到,绝对是有覆盖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我们没有探寻到,所以,内心有未解开的心结。
我眼前似乎有个模糊的影子,每一代,都在弥补,有感觉没?
都在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用力,去给与,去弥补上他/她认为最可能欠缺的。
比如说,父母在他们那一代吃了很多物质的苦,就发奋在物质上补给。
他们看中物质,就在他们看中的物质方面,给你了他们能给的100%,只是他们疏忽了,你要的是陪伴的100%。
到了我们这一代呢,我们感觉,精神陪伴不够,我们就在陪伴上弥补。
受到时代限制,也受到自己的过往亲身经验限制。
其实都是爱,只是都在自己认知范围内,去给与自己的爱。
举一个我自己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困难嘛,家里三个孩子,然后呢,那时候,上学还交学杂费。印象里,每年开学之前,爸妈都很愁,各种东挪西凑,凑够一千元,就是我们仨的学杂费。
现在想想,可能是父母好强,不愿意欠学校钱吧。
所以,平日里,也基本不会给我们零花钱。我们是个农场,有片茶园,我们平时放学,就可以去采茶叶,一两3毛钱,或者是去一个铝厂,倒掉的废渣里捡小小的铝块,我记得一两也是三四毛,幸运的时候,捡到了铜块,就值钱了。
我们小时候就把挣来的钱一点点攒着,然后去学校,有时候买点零食吃,一毛钱的萝卜丝,或者彩糖,或者大手笔的七毛一袋的北京方便面。
在我的童年印象里,小零食,是我最缺的,真想吃,真没有。
现在,有时候,在公司,同事分享的小零食,或者去超市了,买的零食,我都舍不得吃,给孩子带回去。有时候,是一块糖,有时候,是一个果冻。
我能感觉到,我带给他们吃的时候,心里的满足感。就好像,不是给他们,是给小时候的那个我,带过去给她的小零食。
就即使是一颗糖果,我都舍不得,就想带回去。其实并不缺,也不贵,就是那种感觉。而且我想想,我觉得儿子也不缺,也不一定是想要的,但是我还是想给与。
可能,这就是我爱的一种表达和弥补。
但是时光啊,却总是那么不偏不倚,给多少,收多少。
朋友说,现在的她跟父母因为年少陪伴的少,所以很难亲近。
我想,她说她缺父母的爱,可能,父母也是缺她的爱的反馈的。
就像我小时候,是老大,必须照顾着弟弟,我印象中,没少挨爸爸的打。
现在呢,每年春节回家,我们都是群起而斗之。他当年给了多少实体的打,现在就承受了多少精神上的打。
幸运的事,我们越加的有意识了。
更多的关注精神层面。物质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物质上的欠缺,也更少了。
一代更比一代认识到这个,希望更多更多的,收到更丰盈更圆满的爱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