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与自己关系很好的阿姨聊起她工作的事儿,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我们有很多不同。从她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阿姨是60年代出生的,从小生活在校园里。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和我的家庭有些相似,因此我很想了解她年轻时候对于工作的态度,对于刚入职的我,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营养。
吃过晚饭后,我们俩一人坐了一个小木凳,围在小茶桌旁,一边喝茶,一边聊了起来。可能也很少有人愿意听她讲这些故事吧!谈起她大学毕业时对于工作的选择情况,阿姨嘴角上扬,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
“阿姨,你为什么选择毕业后去工厂工作呢?”我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阿姨一笑,说到:“我们那时候哪像你们一样考虑那么复杂,当时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跳出校园的环境,到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中去,有一个不一样的生活。”
“那你不会担心自己不适应吗?工厂的工作环境你可从来没有接触过啊。”
阿姨听了,激动地一放茶杯,说到,“那时候高兴还来不及了,想到终于可以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了,自己终于要独立了,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儿啊。”
“那你刚进去的工作岗位是什么呢?”“那个年代,本来我们大学生应该是一毕业就分配到技术科部主要做研究工作的,但是因为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那一批人一进工厂就被分到了企业一线,和普通的技术工人干的是一样的活儿。”我一听,这不是和现在一些博士去教中学,社会中的一些人觉得他们屈才了是同一个道理吗?于是我接着问到:“那你不觉得自己委屈吗?”“我不觉得,当时虽然在一线加工产品挺辛苦,但我总觉得以后我不会一直留在这个岗位上,先积累经验,慢慢的,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有滋有味。”
阿姨押了一小口茶,接着聊到:“我记得自己当时负责产品包装的一个环节,需要沾防锈油,当时刚毕业时年轻的我,手白白嫩嫩的,没过多久,变得粗糙起来了。但我心里一直有希望,觉得自己肯定会越来越好。也就是在这样的工厂一线工作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后来一步步被车间主任发现和肯定,最终还是去了技术科研部,从参与产品的工艺流程开始,画图纸,费心捉摸如何把设计者的想法结合工厂提供的材料变成现实。每当我把人家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工作变成现实时,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呢!”
“哈哈,那你也是算一直都可以寻找到工作的快乐啦!”“嗯,是这样的。那时候和工厂里的同事也相处的很好。记得我们经常有人抱着自己的娃相互串门,蹭饭。有时候一到周末,大家聚在一起,各自带些好吃的,地上铺张席子,一边打牌一边胡谝(陕西话聊天的意思。)几乎没有什么距离感。哎,这可和现在不一样了!”说到这里,阿姨的表情有点失落,但又有着怀旧的味道。接着,阿姨缓缓地继续说到:“可惜后来我们国家处于转型时代,进行国有制改革,我们这种小型国有企业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正要逐步变成私有企业,我看到这样留下去,收入太低,肯定会养不起孩子,没办法,就选择了调离。”
“调离到学校,这不是又和你的初衷背离了吗?”“是啊,但是迫不得已,这样的调离机会本身已经很难得了。刚开始进学校,我觉得自己没有教学经验,肯定没什么价值,没想到,因为我有企业的一线和科研工作经验,在高职学校里面,还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很好奇一个工人是如何转变成一个高校教授的,因此接着问到。
阿姨自信地说到:“我当时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听其他老师的课,自己也会多想想之前的工作经历,看看哪些可以用到教学当中去。因为我所面对的学生以后也是要到一线工作的,我之前的经历正好可以帮助他们。没想到,我就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到现在已经当我们部门的主任十几年了,因为爱钻研,经常写文章,到现在也成了教授,送走了好几批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成就。”说完,阿姨微微一笑,我能从她的表情中感受到她对自己现在工作的满意。
对比自己选择职业和入职这段时间的状态,心里一直不是很稳定,因为总还觉得我应该值得去更好的工作单位,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听了阿姨的工作之路,我觉得她真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在努力埋头去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管在我眼里她刚开始是“低就”了。
通过今天的谈话,我觉得注定要优秀的人的脑海里也许就不存在“低就”这一词。任何一次基础的,看似琐碎繁杂的工作经历,其实都是对工作者的一次小小磨砺和考验。干一行,爱一行,认准方向和形势,永远对生活抱有希望,我想这就是我需要从阿姨的工作经历当中学到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