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做”事,但这个“做”的动作和“做”的对象(事情)是彼此关联的,能不能把他们分开呢?
几年前考驾照,我的师傅认为我完全没达到考试的资格,头天实地科目二模拟考试3次,没有一次通过。我把考场的路线仔细记在脑袋,并拍了考场路线照片。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我采取的方法是,找一个安静的房间,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地在脑海中,假想自己在考场开车。每假想一次,都把犯错的细节在脑海中慢镜头回放,甚至有“特写”、“近景”、“全景”。记得当天失误的原因大约有14到15个,我都记录了下来,每次假想开车的时候,我尝试着去想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就这样闭眼想象,每一个细节竟然比自己现场看到的还要清晰。第二天,我再次坐到考试车内,竟然觉得自己对车的感觉,比昨天熟悉了百倍。对每个转弯、单边桥、曲线、倒车、斜坡起步等的关键步骤了如指掌。最终轻松的以满分成绩通过了科目二考试,之所以觉得轻松,还有一个原因是,昨天想象中的各种复杂情况都没有出现。
听闻过一些篮球运动员刻苦训练的例子。比如乔丹,据说曾经每天要做500次以上的投篮;现在如日中天的库里,每天的训练项目和次数更加繁多。他们之所以在场上技压群雄,和大量的练习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仅有真实的训练,还有各种半真实的模拟训练,比如对着篮筐练习投篮动作,这其实就是在假想有一个球在自己手上的练习。我觉得很大可能上,他们还进行了单纯的想象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不仅手中没有篮球,甚至连投篮动作也没有做,而仅仅是凭着对球的熟悉的基础,闭上眼在脑海中真切地想象投篮。
这种脑海中的想象练习,最大的好处在于它的高效率。拿投篮来说,你每一次的练习,都是若干不同练习方式中的唯一确定的一种;而想象中的练习不一样,它可以被深度的“艺术化”加工,比如你可以在想象中完成许多你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高难度动作;你可以在完成一个动作的中途改为完成一个相似动作;而且,你可以迅速定位到某一个细节,通过想象不断完善它。
这种想象中的联系还可以被普通人用来作下一步计划地先行验证,对未来做某种预判。但是,这个想象中的练习的尺度很难把握,因为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天马行空,可以轻易突破各种“真切”的极限。
也许,这不过是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一种经验解释,但可能真的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