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历过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日本电影《入殓师》通过对死人的庄重仪式来告诉我们“未知死,焉知生”,确实是这样,在看过了死亡之后才会更加知道生命可贵,才会珍惜每一天,会想办法如何过得更精彩,也就是现在常听说的“向死而生”。
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死亡是在我20岁时,隔壁哥哥车祸去世,妈妈在电话中告诉我之后,我握着电话的手抖得厉害,心里很久无法平静,他比我大4岁,当年才24岁。没结婚,没孩子。他的人生还未好好开展就结束了。第二次是我的大学同学,跟我同龄,因胃癌去世,走的时候29岁,孩子刚19个月。她跟我说,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多陪孩子几年,可惜她做不到了,在确诊后仅一年就走了。
对于死亡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影视中看到,身边的上了年纪的人也会过世,但是跟你亲近的人、跟你同龄的人的离去,这种冲击力是强大很多倍的。明明前不久还跟你谈笑风生的,突然说没就没了。明明看上去这么年轻开朗的,突然说病就病了。
这种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让人不得不对生命产生敬畏。我们都无法预知未来和意外哪个先来到,比起恐惧未来,我能做的是感恩每个还活着的今天。一定把每一天过得特别精彩。我要保养身体努力活到99岁。这些心愿变成我的最新的基本信念。生命如果没有长度的话,很多精彩的故事将会来不及发生。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最后一天,你会有怎么样的一生?
“把每天都当成末日来相爱”,听过李欣频老师对这句歌词的诠释,我将它奉为圭臬。她告诉我们体验死亡,不用真的去死,可以通过冥想来想象。每天临睡前假想自己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个时候问问自己今天因为做了什么而无悔,因为没做什么而遗憾,想想生活中哪些对你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无关紧要的。
人在生命的最后,大概都会回忆一生吧。我曾经跟着冥想音乐回忆过我的一生。用自由书写的方式随意写出想到的任何词语。
出生,童年,小学生活,初中生活,高中生活,大学生活,工作,婚姻,孩子,爱过的,错过的,错误的,美好的。出生的那个村庄,那些邻居,门前的油菜花,插秧割麦的农忙时期,跟小伙伴挑野菜钓龙虾,被男孩子激怒打架,上学路上遇到疯子怕得不敢走,被同学打小报告被老师罚抄课文,自己早起做饭带饭,带着自行车从火车底下钻过,因为痛经而恨自己为什么是个女孩,那些对数理化无可奈何的日子,高考考砸的失落,谈恋爱时大大小小的吵架,背叛……我发现之前的记忆90%是不快乐的,我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然后我重新开始了,努力工作,开始了喜欢的阅读,交到新的朋友,开始瑜伽,学着感恩,尝试新东西,去旅行,克服内心恐惧,日子一天天顺利起来,自我的棱角越来越小,快乐越来越多。
如果现在就是生命最后,我会说什么?我能想到的,只有感谢。感谢来这世界走一遭,感谢带我来的爸妈,感谢这些经历,感谢好朋友,感谢所有的相聚离开。
当然,如果能够有重新出生一次的机会,我希望改变一些事情。
如果可以回到童年,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没有那么发达,市场上没有丰富的产品,资源很有限。我想把大自然作为我的大玩具,大游乐场。观察自然现象,从大自然中玩耍、学习和思考。
观察一年四季家门口的树有什么变化;学习农作物的播种、除虫、施肥和收割情况;通过身体感受来测量每天的温度;观察太阳升起的时间是几点;观察太阳落山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月亮一个月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变化的;星星的出现跟第二天的天气有什么关系;风霜雨雪来临前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到了小学初中,以锻炼身体为主。养成跑步的习惯,保护好眼睛,不挑食,让自己强壮起来。遇到坏人不用怕,要做好跟他战斗的准备,小孩子的力量也是很大的。如果打不过就拼命跑。培养保护自己的能力。
高中时,要学习怎么把不会的知识弄懂的本领,掌握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习的一个目标是学会怎么学习。死记硬背真的是不管用的。
如果可以,争取上一线城市的好大学。去接触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用最短的时间把学校的教材自学完,其他时间或许可以去其他的学校旁听。坚持阅读,坚持运动和学习与人交往。学着拒绝不喜欢的人。利用暑假和同学结伴而行,去全国各地走走,感受各地的气候,美食,节庆,体会各地老百姓的生活。
永远不要压抑自己的喜好,坚持记录自己喜欢的事物,哪怕现在没有条件去实现,先写下来,等到有条件的时候去做。
当我假装自己会死,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你知道吗,那一刻特别感谢自己还活着,因为还有时间去把这些未完成的事情一一完成。
只有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不是被这世界推着变化,就是自己主动变化跟上世界。每次改变都是一次新生。谁说生命只能有一次呢。如果每天都能不留遗憾,那么死亡什么时候来,也就不怕了。
我有好多事情要做,从现在起,锻炼好身体,留着时间慢慢做。见想见的人,读想读的书,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