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帮儿子所在的班级注册了一个公众号,零零散散地记录着孩子们校园生活的大小事情。这学期他们班级创办了班级周刊,每周会将孩子的投稿挑选之后贴在班级的周刊栏。想到公众号还在,我就和班主任提出,希望把孩子们的投稿转为电子版,在公众号发表,也让家长们能够阅读孩子们的作品。
说起来,整理孩子们的手稿也是费时费力的,还要分类、排版,尽量保留原作品的同时也要帮他们修改明显的病句、错别字。先生就总问我:你辛苦整理这些是为了什么?有几个人会认真去看啊?
要说为了什么的话,其实做班级公众号的初心就是记录。为孩子们做成长的记录,且每每做这些记录的时自己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带着小小的仪式感和期待,便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做了。我也觉得,整理周刊就是顺手的事,既是小事也就不期待更不需要关注别人的看法了。
但没想到,整理了两期周刊,孩子们的作品让我无限惊喜,同时,也带给我三个收获。
1、写作,为什么写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
周刊是班级周刊,孩子们的投稿会贴在班级的墙上,看的人绝大部分是同班同学。从孩子们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他们对周刊的期待是不同的,投稿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完成一份作业,有的是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是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有的是想把自己的想象变成文字......不同目的为出发点写出来的作品带给他们的感受和收获也是不同的。当然,这些目的并无高下之分,孩子们能够表达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事情。
但把这一点放在自己身上就值得思考了。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我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希望写给谁看?希望通过文字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若没有想清楚这一点,再好的构思、文笔可能都没有作用。
为什么写是战略问题,怎么写是战术问题。于我而言,写作的战略是:以一个家庭教育辅导师的身份,分享育儿知识以及在育儿和助人过程中的所思所得。
2、输入的水平决定输出的水平。
孩子们的作品里不乏富有想象力的科幻类小说,主题、构思、篇幅等都各不相同。从作品里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创作作品的灵感来源不同,有的是经典科幻作品,有的是历史类书籍,有的是影视剧作品,有的是电子游戏。不同的输入来源决定了作品的不同角度和厚度。
孩子的写作如此,成人的写作更是如此。有什么水平的输入就会有相应水平的输出,要想有高水平的输出就要多寻求高水平的输入。经典书籍、经典作品是高水平输入的一个来源。
3、通过文字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
通过孩子们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们课余的活动是什么,内心的渴望是什么。比如,一个看起来调皮的孩子其实内心细腻,能够感受身边的事物带来的喜悦;一个看起来乖巧的孩子其实内心渴望前往丛林冒险;一个满口武器战争的孩子其实内心渴望荣誉和和平。孩子们的文字里藏着很多很多他们想说的话。
遗憾的是,尽管我将孩子们的作品链接转发了班级群,但来看他们文字的家长却寥寥。可能是大人们忙到没有时间点开链接,可能是因为没有自己孩子的作品,也可能是他们并不关心孩子们写了什么。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错过了一个了解孩子的好机会。
庆幸,错过的那个人不是我。感谢孩子们带给我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