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接的不是电话
一亲戚打电话说,学了之后也用了,跟老师沟通总感觉还欠火候,哪哪都不对……
跟亲戚一起捋捋,发现了问题。
我们接到老师电话大脑里的第一反应特别重要,如果是慌乱、害怕、紧张,甚至想这臭小子又给老子惹事儿了,那接下来你的内容再好,语气语态,散发的包子味会让你的沟通效果打折扣。这个亲戚说着说着又教育上老师了:“我们这孩子,从小被爷奶惯坏了脾气大,老师你要顺着他,越顺他越听话……你让我们坐最后一排三周了,不是每周换座位吗?……”
接到老师电话转念很重要。你接的不是电话,你接的是重视。一个班四五十,五六十人,老师给咱打电话,就冲这一点,接到老师电话咱都要开心,要高兴,不论说的是啥事。
像这个亲戚说的座位的事,孩子只是跟妈妈说了,并且明确表示不让妈妈管,自己一个人坐那儿的原因是同桌转学了,只是阶段性的。亲戚却如临大敌,是自己幼年时独坐的难受经历投射到孩子身上,自己受不了一个人独坐一桌还坐后面。家长的这波操作,会让孩子以后遇到事儿不跟家长说了,说说事儿更多更大。
就算孩子让说,如何说,谁去说,都要跟孩子协商。
所以接到老师电话,转念,很开心,因为咱接到的是重视。我们要知道伤害孩子最大的是忽视。
2.青春期认同
有一个女孩儿长得挺漂亮的,初中之前都留着长发。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剪了短发,凡见了的同学都说好看。
这女孩儿从此再没留长发。
青春期孩子第一要务是认同。
埃里克森说认同要注意三个问题:认同性扩散、认同早闭和反向认同。
认同性扩散:是指不稳定的、断裂的和不完整的自我感觉。轻度的情况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中度是产生了认同危机,严重的需要到精神病学上去探索了。其特征有:个人对于事件的感觉是分裂的(有些事情发生得比实际快,还有些事情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认同早闭采用的角色一般以父母及其他权威角色为青少年所没定的目标为中心。青少年在没有经历社会心理学延迟的情况下直接进人或被强制进入这些角色。(社会心理学延迟:比如,一个女孩儿今天化了很浓的妆,下周又告诉家长对过分注重外貌感到厌倦。虽然许多家长会对他们孩子经历这些过程表示担心,但这些行为中的大多数只是正常的角色人格体验。)
反向认同:青少年会选择他们父母和所在群体明显不喜欢的认同。比如JCG的子女违法。大多数青少年宁愿成为坏人而不愿被人不屑一顾。
3.一滴菜汤引发的深思
孩子夹起来秋葵,在盘子边沿来回荡一荡,然后抬起筷子,送入口中,慢慢咀嚼。孩子重复这样的动作一直到把秋葵干完。
我静静地看着一切。我知道孩子在盘子沿的这波操作就是为了防止菜汤滴到餐垫上。但我还是有种想冲上手去,接住那一滴菜汤的冲动。
我感受了一下自己,我的身体有些僵硬,我盯着这一切的时候,忘了自己此时此刻也是一位享受美食的厨娘。为了让秋葵更入味,所以加的汤汁就比较多。
生活中我有多少次保持这样盯死的状态呢?菜汤落不落下来,是我能控制得了的吗?我唯一能控制的是孩子吃不吃这道菜,而眼下这样的控制力也失去了……
我动了动身体,让它保持放松,我吞咽了一下唾沫,眨了眨眼睛。感受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菜汤落下来的结果是什么?洗一洗餐垫就行了。而为了不洗餐垫,甚至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感,我让整个“就餐”的过程都充满了紧张的气息,得不偿失。我自己在心里一笑。
于是,只听到畅快干饭的声音。
成长日记
持续直播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5245428/54b6eaed10c999f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245428/ecd39ebe6315791e.jpg)
看到郑州最大的美术培训机构棒拇指在每日教养中引用院长的经典:敬畏心,我觉得很自豪
感谢朋友们在群里分享的文章
感谢静芳的支持
感谢叶雪白老师如鱼得水的直播
感谢在直播完回家的路上有郑亚娟老师的跳舞直播相伴,让我在寒风中手舞足蹈、热气腾腾地回家
感谢自己今天没跟先生吵,
感谢何建老师在百忙之中组织二月份春晓小学智慧爱读书会
感谢朋友推荐的口红色号正是我中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