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西海固- 童年的无忧
十八岁之前,我没有乘坐过除自行车和郊县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家里出行的必备,郊县汽车则是寒暑假跟随父母回乡下老家的唯一选择。所以十八岁之前的我,没有去过除家乡这个西北边陲五线小城以外的任何地方。
家乡的小城三面环山,剩下的那个缺口仿佛永远为大风而留,一年四季都有风从这里穿过。不同的只是春天的风夹着尘土和黄沙,夏天的风带着凉爽和干燥,秋天的风能让天空湛蓝高远,冬天的风刮在脸上如刀子一般,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烙上高原红的色彩。即便如此,也丝毫无法影响我儿时的无忧和快乐。
儿时的我,每逢寒暑假,都会被送到乡下,挣脱了父母的管束,依仗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叔叔们的疼爱,我肆意在广阔的山野和田间撒欢。在一众亲戚们的孩子中,我是来自大地方自带优越感的城里娃,干净整洁、能唱能跳。
最重要的是,陪着我在夏季的麦浪里捉迷藏、把新搭的麦垛当蹦床、上墙爬树摘杏子、把猪狗牛羊赶得四处奔逃、搅得偌大一个麦场鸡飞狗跳后,在姥姥的一句:就这么一个一年来一两回的孙儿,爹妈放在我这儿,不准你们给打的话里免受责罚。
实在祸闯大了,还可以一溜烟的跑回爷爷家,吃着奶奶烙的葱油饼、擀的浆水面条,坐在板车上跟着叔叔去割麦子。
家乡小城七八月的山野,一眼望去连绵不绝的农田,金灿灿的麦地、胡麻地中间夹着绿油油的马铃薯叶子,成了此刻眼中最美的画卷。
叔叔们在地里劳作,我便自己在旁边玩,田埂边的野花野草随手抓一把,就是玩具,编个花环、草戒指戴在头上手上,就是最美的公主;不知名的小虫小鸟是最好的玩伴,戏弄戏弄排队搬粮食的蚂蚁,捉两只树上的天牛逼它们打架。
扎个稻草人吓唬吓唬偷吃麦粒的麻雀,看着鸟儿慌乱的扑棱翅膀飞向远方,我的笑声也在山间荡漾。实在玩累了,便躺在新割的麦捆上,闻着风中的泥土和麦梗香睡上一觉,再醒来时,已是红霞满天、炊烟袅袅的傍晚。悠长的暑假在我疯玩疯闹中总是短暂,好在不久之后,又有热闹喜庆的寒假等着我。
寒假之所以被期待,是因为再也不用在大呼小号的风声中从被窝中爬起来,顶着寒冷刺骨的西北风上下学。而是可以约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去溜冰、玩雪。
更为重要的是,春节是在寒假里过的。过了腊八,父母就张罗开始办年货,糖、瓜子、花生、核桃、大红枣是必不可少的。到了年关,父母带着我们,大包小裹坐近两个小时的车回爷爷奶奶家过年。
大人们忙着宰鸡杀猪、煎油饼、熬皮冻的时候,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时刻。因为被限制了一年的零食终于可以尽情的享用,再也不用担心被父母发现。
除夕的早上,妈妈会为我们换上新衣服、新鞋子,口袋里还装上各种糖果,让我们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到了中午,不论多忙,妈妈都会我煮一碗面,庆祝当年我的出生。
等到下午三四点,全家老小一起到大门口贴上门神、春联,放上一挂响亮的鞭炮后,便开始喜气洋洋地过大年。那时候老家还没通电,点上一盏煤油灯,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炕上,吃着妈妈婶婶们精心烹制的年夜饭,看着大人们杯盏交换、推令行拳。
等到吃罢年夜饭收拾妥当,小孩子们也都停止了嬉戏打闹,开始给长辈们拜年,领压岁钱,虽然钱数不多,但崭新的小票满载着大人对我们深深的期望和祝福。
拜完年,除夕也已过半,大人们历来都要守岁,我们偶尔图新鲜也硬撑着睡意一起陪着,只是不知不觉间,眼皮已经发沉,大人们的闲话家常声也渐行渐远,只剩屋外山间呼呼的风声和睡眼朦胧间油灯照亮的一室温馨。
童年的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增大慢慢的减少。后来,读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知道那句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中说的就是家乡小城,明白了为何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会有红旗漫卷西风的场景。
多风的家乡小城,尽管贫瘠的是被联合国文卫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但因为父母亲情和童年无忧的时光,肆虐的风里也似乎带着温情。只是,年少爱做梦的我渴望山后更美的风景。于是十八岁的那个秋天,我终于迈出了走出家乡小城的第一步,只是未料到,从此走出半生,成为再也无法回去的少年。
02 成都-青春的迷茫
2004年9月,凭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我第一次跟随父亲坐上火车,去往天府之国-成都。因为没有卧铺票,二十个小时将近一天一夜的旅程,父亲和我就挤在过道里坐着小板凳捱了过来。
当到达终点的报站声响起、火车终于缓缓停下时,晨曦中的城市还未完全苏醒。跟随熙熙攘攘的人群,父亲和我找到了学校在车站广场设立的新生接待处。看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便有学生组织我们上了校车,迎着晨光向我的大学驶去。
那是一段极长的路,感觉比每次回老家时的路途时间还要长。终于到达学校时,天已大亮。下了车,校园里全是家长和学生,父亲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根据指示牌去给我办理入校、入住手续。
9月的成都,少了家乡凉爽的秋风,空气里都是闷热潮湿的味道,和父亲一起排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中、听着天南海北口音的家长和学生。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助。
本想借此机会带着我去附近逛逛熟悉熟悉环境的父亲,因为单位有事,在第二天就赶回去了。走之前,他帮我办理好银行卡、手机卡、饭卡能一切他能想到和办到的事物。那天下午,当载着父亲的车辆缓缓驶出视线,我的眼睛酸酸的。
独自一人走在大学校园的操场上,看着眼前陌生的青春脸庞,微风吹过,温润潮湿,我用手机发了条短信给好友,告诉她,这次真的只留我一人在这陌生的城市了。
夕阳下的白石桥不同于家乡小城的四季分明、大风肆虐。地处盆地的榕城除了冬天伴着阴雨有风刮过,其余的季节都是湿润潮热的。手上、身上各处起的湿疹、冻疮让从西北干旱高原来的我心情就如成都的天,灰蒙蒙一片。
而簇新的校舍、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同学,让从未使用过电脑、除读书学习以外什么特长也没有的我更显渺小和自卑。
大一那一年,我常常一个人穿过长长的白石桥去教学楼上自习。高数课上的微分、积分于我而言,就像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我去钻研;纯英文的教学模式,颠覆了我之前所有学习英语的方式。
内心骄傲的我只能花比别人多数倍的时间去努力。可即使这样,期末的高数考试依然只在及格线徘徊,英语课上仍旧不敢开口说话。那一年的冬天漫长而阴冷,每次踩着夜色从教学楼回宿舍,我都要去操场跑步,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赶走身心的寒冷,才拥有和十八岁年龄相符的激情。
大二那年,《超级女声》成为年度最火选秀节目,成都走出去的三位平凡女生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巨星。在全宿舍几乎所有女生都为之疯狂的时刻,我却沉迷于各式各样的电影和电视剧中。
《阿甘正传》《老友记》《实习医生格蕾》《浪漫满屋》《我的女孩》《名侦探柯南》……,英美剧、韩国爱情剧、台湾偶像剧、日本动漫,在每一个没课的午后和闲暇的周末,我都坐在电脑屏幕前,沉浸在那些或悲或喜、或感人或动情的剧情里。
大三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处于繁华城区的老校区。和充满现代感的新校区相比,老校区斑驳的学院楼、开放的校园环境和随处可见的外国留学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百年老校的厚重魅力。
我像逃脱牢笼的鸟儿,急切的想融入这座生活了两年却从未走近的城市。那是我大学岁月里仅有的鲜明欢快的时光,没有了基础课的学分压力,专业课除必修的几门外,课程可以根据兴趣选修。
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文学院的古诗词鉴赏、新闻传播学院的写作课以及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等。
课余时间,就去学校的博物馆感受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望江公园的青石板路、幽幽绿竹间畅想女诗人薛涛的才情与风流;锦里的美食、杜甫草堂的清幽、武侯祠的庄重让我的大学三年级终于展现出了明媚浪漫的色彩。
进入大四,伴随着周围同学出国、找工作、考研的压力,班级的气氛忽然间凝重起来。只是对于我而言,过去一年的欢乐时光并没有拯救整个大学时代的沉闷和乏味。
而那场在我们毕业前夕突如其来、震惊中外、举国齐殇的512汶川大地震,更让我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努力了三年,我依然无法适应这里阴冷潮湿的冬天、依然无法成为川人口中的幺妹儿;尽管知道,在这里,再也不用担心双颊会被强烈的紫外线照的刺痛;再也不会有大风卷着尘土迷了眼睛。
但我依然下定决心离开,因为清楚的知道,这座城没有值得我留下的人和事,内心依然渴望去找一个有风的城市承载我的梦想,仰望大风过后月朗星稀的广阔天空。
03 天津-成长的伤痛
23岁那年,我又一次出发,辞掉了家乡电视台的工作,因为一个人而奔赴一座城。大学四年独自往返的历练,让我早已习惯一个人的旅途。只不过这次,我想御风为爱而行,选择飞得更高、更远。
生平第一次任性,不听父母的劝阻。头一次为自己奢侈的订了飞机票。坐在飞往天津的飞机上,看着周围大朵大朵的白云慢慢散去,阳光折射在机翼两旁跳动,就像我年轻向往爱情雀跃的心。夜幕渐渐降临,俯瞰脚下灯火通明的城市,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幸福。
天津夜景初春的天津有微微的凉意,大风吹乱了我的衣裙和长发,可我却只闻到了爱情的味道,不顾一切的奔向等待我的他。熬过了两地相思,挺过了异地之恋,在他独自打拼的城市相聚的我们都以为会有稳稳的幸福,可现实却如那夜的风,随之冷冷的扑面而来。
男友在安顿好我的住处之后,便被派到外地去培训。除了刚刚认识的一起合租的女孩,周围没有认识的人,最让我感到沮丧和崩溃的是,我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那是一段比大一时光更为灰暗痛苦的日子,十八岁时的我尚且知道努力的方向,而二十三岁的我却不知该向何处继续。
那段时间,我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社区的职业介绍、会展中心的招聘会、报纸上的招聘启事、网投简历,所有能想到的找工作的途径我都会去尝试,曾经引以为豪的学历和各式证书,在这个人才济济的东部城市,那样的微不足道,以至于让我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无数无法入眠的夜晚偷偷哭泣。
所幸,在遭遇了几十次的相互拒绝后,我终于找了一个当时看来最为合适的工作。一家广告公司看重我在家乡电视台当记者的工作经历,愿意给我提供一个文案的工作。尽管薪金不高,但好在能够提供食宿,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解决了吃住的难题。虽然男友在经济上能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但任何时候我都不愿意也从未想过要成为依附他人而活的女子。
等到男友培训结束返回天津的时候,我已经搬离了他当初为我租的房子并且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虽然不多,但重新被人认可无疑给了我莫大的信心。男友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少则半月,多则四五十天。起初的我因为他经常不在身边哭过、闹过,可哭闹过后,依然无法改变赤裸裸的现实。
独自在城市打拼的两个年轻人,无依无靠,傍身的只有工作。我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支撑两人的生活,而他也因为当初对我的承诺而没有勇气放弃辛苦换来的高薪工作。于是,在考虑许久之后,我决定继续深造,为自己也为我们彼此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2011年,在来到天津的两年后,我考取了管理学的研究生,回忆那段白天工作、晚上备考的日子,至今我都对当初那家公司的同事心怀感恩,他们没有对我冷嘲热讽,而是给予很多的支持和鼓励,虽然无缘继续做同事,但每每回想起来,都能让我感受到当初的温暖。
研究生期间,我和男友结婚了,并且在毕业前夕迎来了我们的宝贝。拿到硕士学位的我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找工作之旅。走过了成长的痛苦、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五年的时间,足以让我从当初那个只相信爱情的无知少女成长为一个明白自己肩头责任的妻子和妈妈。
时至今日,又一个三年过去了,回首刚来天津的日子,仿若昨天。从十八岁走出家乡小城到现已来天津整整九年。从西北到西南再到华北,从高原到盆地再到平原,三个不同的城市承载了我三十三岁之前的全部回忆,也记录了我成长过程中所有点点滴滴的故事。
城市的风依然如故,只是我知道自己已然不同,站在这个依旧灯火通明、海风呼啸而过的城市,未来的日子,我终将与我爱和爱我之人,一路风雨兼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