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前边我们插叙了一段赵盾的历史事迹,现在回来继续说秦康公的事。上一次咱们说到晋襄公死了,秦康公打算拥立晋公雍做晋国的新国君,跟晋国也打好了招呼,正巧赵盾也是非常赞同这个人选,因为当时晋襄公的儿子太子夷皋还很小,没法子管理国家。
这样两边同意后,秦康公就派兵护送公子雍回晋国。可是晋国的王后太子夷皋的母亲不干了,她用晋襄公的遗嘱说事儿,说必须得立夷皋为太子。
赵盾被闹的没办法,就只好应了,夷皋就成了晋灵公。那秦康公和公子雍怎么办呢?这种事后反悔可不好。咱们前边说过赵盾有点像曹操,那如果是操作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咱们不知道,但是赵盾的做法,却是非常的蛮横。
他说,既然我们已经立了新君了,那么秦康公送来的公子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把他打一顿吧!
嘿,是不是忒不讲理?可这样没有道理没有逻辑的做法,晋国人民居然接受了。于是赵盾把乘兴而来的公子雍以及秦国的军队打了一顿,这场战役发生在秦康公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620年,历史上称之为令狐之役。
这一打压不要紧,赵盾背信弃义在先,蛮横无理在后,秦国和晋国多年来的世交算是彻底决裂了。
秦康公呢吃了个大亏,心里肯定不服气呀,他从此怀恨在心,开始不断发兵攻打晋国,几乎每年打一次。
可是晋国在赵盾的治理下兵强马壮,战斗力极强,所以秦国每次都是吃败仗回来。
到了公元前615年,秦康公重整旗鼓,再一次发兵攻打晋国。在之前秦国军队已经连年战败,这次他们却是做足了准备,发誓一定要打赢晋国。
出征的路上,秦国的兵勇们唱着嘹亮的军歌前行,这个军歌的歌词就是非常非常著名的《无衣》。
《无衣》有两首,一篇在《唐风》中,前文我们已经讲过了,另一篇就是这首,是《秦风》中的代表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毛诗序》说,这首《无衣》是讽刺秦国国君的作品,秦康公连年征战,秦国人民苦不堪言,唱这个歌表示讽刺。不过看诗的内容更类似军士所唱的鼓舞士气的军歌,这首诗身体直白简明,语气铿锵,很生动的体现了秦国兵俑们慷慨激昂的战斗情绪。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明显,假设了两个人的对话,而提问者的问题并没有直接写出来,可是读者能一目了然看清楚,回答的这一部分就是本诗的内容。估计是有人问,你有战袍铠甲吗?另一个人回答说怎么能没有呢?和你的盔甲战袍一样,接下来诗人就用短促而有力的句子说,国家有争战,我把我的兵器收拾好和你一起出征。
仇不是仇恨的意思,在这里同“求”音,表是伙伴的意思。后面两段基本都是重复,这是《诗经》作品的特色,反复咏叹,加强语气。近代学者用无产阶级文艺观解释说,这首诗表现了秦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次攻打晋国,秦国做的准备比较足,士气也很高涨,所以直接把羁马邑,就是今天山西永记南给打下了。
不幸的是晋国又很快反扑,在河曲一带又把秦国给打败了,而且经此役之后,秦国元气大伤,在秦康公接下来活着的几年内,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攻打晋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