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VS四川方言。一个冰冷的主题,一个温暖的故事。能把“殡葬”主题演绎的如此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且幽默搞笑,我认为就已经成功了。
主演功力都不错,表演自然流畅,个性特点突出。朱一龙把武汉人那种“火暴中带着倔强、不服周却还热心,吃软不吃硬”的“码头文化”特点刻画的很到位。
特别那个小文演的相当好,非常有灵气,真是演绎出了哪咤“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性格。四川话,一开口就想笑。方言的加持让角色的生动感更强了。作为商业片,该片幽默有余,笑料十足。作品在武汉布景取景,“上天堂”的那条街就是剧组根据武汉(待拆迁)的城中村原型搭建的,烟火气十足!
作品除了不深刻,其它都好! 中国丧葬文化其实是一种治愈文化,但是剧情好像和片名没有什么关系。作品情感表现并不深刻,感情铺垫太薄,情节推进太突兀。
这部戏虽然是以殡葬行业为主题,但主线却是讲三哥和小文相互自愈的故事。从相互叛逆到相互认可,感情戏理所当然就是重头戏。亲情裂变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该是有一个由“厚积薄发”到“蓄势待发”到“弹无虚发”的过程。作品在感情的“厚积薄发”上铺垫不够,始终差一口气。我认为可以通过更多日常生活的琐事细节来培养“父女”之间的情感,渐渐的一层层的水到渠成厚植情感基础,这样的情感更有层次感,更有说服力。遗憾的是作品触动灵魂的情感铺垫事实太少,突然一下感情就爆发了!这是立不住的。因为日积月累的情感事实不够,所以作品的“启承转接”很空,情节推进跨度很大,甚至有些生硬,观众容易出戏。
作品的音乐插曲 多次用到李叔同的《送别》,次数太多,意境不准,此乃下策!弘一法师的《送别》填词创作于1915年,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是李叔同当年告别挚友许幻园的经典作品,广泛用于葬礼应该是局限了!这是音乐素养的问题。
我在观影之前,听几个看过该片的同事说:好感动,看哭了。我觉得“好笑”可以,“好哭”达不到。作品的寓意是想告诉我们:人生除了生死,并无大事,其它都是擦伤!要启发观众:活在当下,笑对人生。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也不是一部电影就能解决的!原谅她,走进影院笑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