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有次在外面排队,听到前面的一个妈妈让儿子利用这点时间背诵。背的内容就来自上面这段话。
可见这是一个严厉的妈妈,因为这东西在学校里不会学,可能是那些私塾、国学幼儿园或是家长个人要求才会去背,虽然考试不用,但文字对仗工整,听着也很优美,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如果平常说话时也能引用个一两句,会让对方感觉这人很有文采。
这个其实就来自于古代的一个幼儿读物,书名叫《声律启蒙》。它的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句号前的那个字,都属于同一个韵,即第一东韵。
但你细看会发现,风和空的韵母,一个是eng,一个是ong,其实它们并不严格押韵,只不过听着可能差不多,但是古代这些字可是压相同的韵。这只是古今字音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同。
《声律启蒙》这本书,按韵分编,只取了30个平声韵部。
而其它的上去入声怎么没有选?因为律诗一般都是押平声韵,就是这部分才是核心。
古人写诗,都要学平水韵,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这个东西的作者是平水人,也就是今天山西临汾人。
平水韵,根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分成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个韵,也就是《声律启蒙》所用的这些韵。
虽然过去了千百年,很多字的发音跟现在有了很大区别,但现在人做诗也有用平水韵的。
这可能是因为平水韵,以唐宋时的发音为标准。而唐诗是诗歌里面的高峰,也是一个样板,再没有比那时候写得更好的诗了,当时是整体说。
另外一个,古代没有现在普通话这么普及,你做诗必须得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平水韵,如果大家都按各自的方言来押韵的话,那就乱套了。考官也搞不懂你是对还是错,因而在明清时都是以平水韵为标准。
这个《声律启蒙》可以说是明清的学生必背的一本书。在今天的诗词界里,依然是压平水韵的看不起压今韵的。
有个号称千古绝对的对子,只有上联五个字,烟锁池塘柳。这个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里面也曾提到过。这5个字里的偏旁,正好有金木水火土这五行。
你去网上搜一搜,会发现很多有才的网友对的下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深圳铁板烧和板城烧锅酒。看似恶搞无厘头,其实是无情对。
每个字对的都很工整,连起来意思也通顺,但细抠主谓宾、名词动词就不够严谨了,意境神韵,当然跟上联没法比,好像是个热爱诗词的吃货酒鬼所对。
笔者也试着对了一个下联,株洲地铁灯。誓要将无情对进行到底,以供大家一哂莞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