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694444/7f10214270cc2fcb.png)
★❤
今年2020年6月,才看过依着杰克.伦敦的小说所拍摄的电影《野性的呼唤》,甚好!甚好!为此,我也曾写过一篇影片观后感,以作纪念。文字,甚简,简约而深邃。
后来,于国庆节期间,2020/10/04的晚上,适逢机缘,再度看到…也是翻拍杰克.伦敦的小说所拍摄的电影《马丁.伊登》,猛地发现,这位名叫杰克伦敦的人,不简单。
查找了杰克.伦敦的生平,得年四十。于四十年的岁月,居然能完成如此多的传世名作,不由得令我佩服。
能够传世的作品,里头,都有作者所赋予的灵魂。正因为这种灵魂的存在,才能让由文字缀成的纸张,一版又一版地印行下去,而且,还翻译成各种不同语言,在全世界间,一代又一代地发行、乃至是翻拍成电影,进而流传后世…
语用与语种,虽然多类,但情节与隐在情节背后的同一精神,却不约而同地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而穿刺到…懂得这股精神的人的心灵里头。
唉!就是…内心深处…被.撞.到.了!
正是因为这种撞击感…是如此之美妙,而足以在世界、跨时代、跨地域的与不同肤色、姓别、种族、职业的多人…契到了心的人们的心中…流传。
剧情,我就不想描述了。因为,有兴趣的人,看到我这样的文字,自然会去看。
兴趣只是浅浅的人,就只是上网随便搜寻一下,然后,便尬然而止。以前,我会很热情地将我所看到的链结,尽可能地分享出来。但后来,经过一次不大舒服的经验后,发现,没必要做到那样。在冷漠的人的面前展现热情,往往只是自取其辱罢了。于是,与其明知会自取其辱,不如,静静地等着,就像【静静的顿河】,静静地流着。这种静,也只有静得了心的人,才懂得了静的表面下的巨流。
就我个人而言,品着电影《马丁.伊登》中的情节,随着马丁的不断成长,特别是在内在的部份,经不断地超越,在男主角的眼中,不但看到了社会的真实(导致虚幻理想的破灭),曾经的白雪公主伊莲娜,在被拔高了眼界的马丁,他再重新看她之后,在马丁的眼中,她已然褪了色。
褪了色的爱,既然不再甜美,又何可再怀着喜心去品尝呢?没能够的了!碎裂了的夜光杯,哪怕重新黏合地再美,由于那些裂隙中的洞,再也盛不了琼汁玉露了。
看着电影最后的情节铺陈,它塑造出一种五味杂陈又尽失希望的结局,这结局被不同人的不同视角所观察到的觉受,这么多种的异类觉受,就在一剎那间,我彷佛都能一一见着。
多种,是如此之多,多到我只要描写一个,就会漏掉〔N-1〕个。但我同时也觉得其它的〔N-1〕视角之所见,同样也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我少写一个,我就对不起我自己一般。
我写,不是单单为了满足叫做自己的这个我(此体之我),同样也为了满足叫做知己的所有人(异体之我)。但在发现到要用写的来将N种版本写齐,不好意思,真没那时间。于是,甘脆连一个版本也不写,但,点到该点到的重点之后,但凡懂得与我会心的人,我不用催,这样子人,就会自行去品了。而且,以不亚于我的精神投入去品。
只有像这样的人,万一,我们真能相互遇见的话,直到那时,用说的,说个三天三夜,总比我现在写个三天三夜,还要来得尽兴。
在我想到这之后,好吧,这次,就到此为止吧。
就这样吧。
后记:
对作者,对主角,唯一觉得惋息的是…没遇见真正的良师益友。于内在不够成熟之前就获得了…内在不够成熟的当下…所承受不起的名与利,毋宁说,这是一种变相了的诅咒。这种名或利,哪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难怪,结局,大同而小异!?
倒还不如隐身于没没无闻当中,韬光养晦,恰为美适。
试问,这样的美与适,能有几人深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3694444/049184633698eb9d.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