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瑟瑟(2)

作者: 子杭_zi | 来源:发表于2021-08-22 08:22 被阅读0次
    借用:红彤彤挂心海棠果
    红高粱。
    茅草房。
    牧童,老牛,柴火炕。


    1. 先说红高粱

    茅草屋,
    土坯房,
    生活处处红高粱。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湖里还是大片大片的红高粱。由于肥料跟不上,种子不够优良,庄稼地里多数是一年一季或两年三季,而且产量都不高。这个时候主要农作物是大豆高粱。七十年代引进了化肥,农科所研究出了玉米小麦新品种,基本上全是一年两季种植,小麦占了八九成,麦茬种玉米,产量翻倍增。麦茬花生也多了。

    听老辈人讲农事:秫秫耪七遍,拿麦都不换。秫秫就是高粱。曾经耳熟能详的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的“锄禾”,我猜主要指高粱。

    高粱长到一人多高,开始秀穗了,要把伸手能够到的叶子打掉。这样的活都是我们十几岁的小青年干的。打叶子也有巧,左一下右一下,正好两搭梢,夹在咯吱窝里,够一捆才捆上。等一块地全打完了,把捆好的叶子抱到地头,再捆成大捆,做上两个套背在双肩上,就像行军背一样,我们一行几个凯旋的勇士,迈着矫健的步伐去往队里的牛栏社场。

    高粱到了收获的日子,男人们用镰刀把它砍倒,顺头顺脑放在地里,随后女人们负责把高粱穗切下来,捆成捆运到场里。全体社员齐上阵,专捡长茎的,一把一把就着碌碡摔。摔干净归拢整齐,切掉苗就是莛子。

    高粱秸捆成小捆,按人口平均分。我那时一趟仅能扛一个秫秸个子,压的不轻,中途要歇好几歇。扛到家里靠在屋山墙上,下面有个洞,是小伙伴们藏猫猫的好地方。

    秫秫苗可以用来扎饭帚笤帚,刷锅刷碗扫地扫碾;莛子可以用来栓盖丁,编笊篱淘米洗菜;高粱叶是优质的喂牛饲料;秫秫根用来烧火做饭。

    用处最大的当属高粱秸,可以用来织席,盖屋扎把子,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掉换钱,也算一份经济收入。

    八十年代,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耕方式发生了巨变,住房条件也是日新月异。盖屋不用把子了;玉米高产种植替代了高粱;工业酒精价格低廉,酒业酿造很少再用粮食。高粱的那些个优势就没有了。

    莛(ting)子编的笊篱(zhaoli)

    2. 再说茅草房

    没有
    红高粱?
    怎盖
    茅草房?

    茅草房,土坯墙。盖屋要打墙,一板一板打起来。四根楠木棒,两两一组,四根引绳,要四个人来完成,每人一个木榔头,捶打起来真像一曲交响乐。看似玩游戏,实则有技术。老话说得妙:要想好,四面朝里倒。仔细想想确实是那个理。

    那个时候老百姓盖房,都是邻里互相帮忙,人情面子是一辈接一辈的,你帮我,我就帮你。一天三顿饭,不光图吃,都要全力以赴。

    茅草屋土坯房,也有它的优点,冬暖夏凉,墙体厚,接地气。缺点就是怕刮大风下大雨,屋不漏墙不倒,屋漏偏逢连阴雨,卷我屋上三重茅。

    3. 农耕时代

    小大姐,
    小二姐,
    你拉风箱,我打铁。
    挣了钱,
    给恁爹。
    恁爹好戴红礼帽,
    恁娘好穿咯噔鞋。
    咯噔咯噔上楼来,
    楼上一碗水,
    泼了大姐一裤腿。
    …… ……

    那个年代,渐渐变得有些模糊,四十岁以下的人,估计体验不到真真切切的场景。那时的劳动工具都是最原始的,走路就靠两条腿,运输都用不上独轮车,肩挑背篓是常情。

    六十年代,主要是牛耕,十几个人拉一辆大板车,上坡累,下坡喘,生怕被绳子绊倒,真危险啊!

    再看看今天,农业全面机械化,生活全面小康化,出门都是电动化。

    看着枫叶瑟瑟,穿越豆蔻时光,隐隐约约的牛耕牛耙田园号子,开心的追逐,逗趣的嬉闹,总觉着今天的小豆蔻们,什么都是大人导演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枫叶瑟瑟(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dc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