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第一次执教二年级上册的时候,我在第七单元《表内除法》讲连乘、连除、乘除混合时,我只注重让孩子们在计算时可以正确算得结果。到了今年,我对这部分有了更深的感想和理解:我认为,学生能够掌握计算的技巧和方法只是数学学习中比较低级的要求,学生最终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我的教学目标也有了转变:过去我只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把题目算对上,现在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让学生根据题目(图片或文字)来列出算式。
首先是连乘。连乘相较之前的一步乘法,差异在于多了一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辨析:先算出一个部分的量,再根据这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去计算整体的量。以下面一题为例:
在这一题中,学生需要分析这个图,并把这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规律进行拆分。这里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图可以怎么看?学生基本可以发现,能横着看或者竖着看。如果横着看,那么这个图就可以分解成这样:
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一行里有几箱酸奶?每箱有几瓶?学生可以答出每行有6箱,每箱有3瓶。那么,一行的酸奶数量就是6个3,用乘法算式表示3×6或者6×3。那么,这样的3×6或者6×3有几个呢?答案是2个,所以一共有多少瓶酸奶这个问题,用算式来解答就是3×6×2或者6×3×2。之后,我又出了一个练习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最后可得到分析如下:
看图列出连乘算式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要理解分解出的一行或者一列跟整个图的关系,先求出一行或者一列,再计算整体。
其次是乘除混合。乘除混合的算理其实仍然是除法的意义,先将一个整体的数量求出来,再将其平均分。以下面一题为例:
学生在阅读题目后,知道这一题是想让他们用除法计算平均分的过程。但是,被除数是谁?题目中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说出来。这时,就需要带领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关键词:“这盘点心”。我询问学生们,这个题让我们装盘,就是就是要平均分,那我们分的是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是点心。我紧接着问,那有多少个点心呢?有一位学生说,数一数就可以了。我故意摇头说,数一数太麻烦了,你们嗯那个不能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列一个算式算一算?学生也能很快列出8×3或3×8两个算式。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分析者两个算式中每个因数的意思,8×3的8就是指一行有8个点心,3就是指有3行,也就是说有3个8,这个算式就说明我们是横着来分析后列出来的;3×8的3是指一列有3个点心,8是指由8列,也就是说有8个3,这个算式就说明我们是竖着来分析列出来的。然后,我再问学生,我们已经把这些点心的数量求出来了,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些点心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那么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这个过程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学生就能列出是“÷3”,那么跟刚才计算点心数量的算式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成的过程:先把所有的点心有多少列式表示出来,再把它们平均分,即可以得到8×3÷4或者3×8÷4。
最后是连除。在讲连除之前我去咨询了梅梅老师,梅梅老师说用一个算式来代替其求出来的得数是三年级才会学习的内容,学生现在理解不了。如,老师把16块糖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个小组里有4人,那么请问每人可以分的几块糖?二年级学生现在可以理解到的程度就是先16÷2=8,再把8平均分给4人,8÷4=2,也就是说每人可以分得2块。但是他们列不出16÷2÷4这个算式,因为他们还理解不了为什么16÷2可以直接代替8,这太抽象了,他们的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还无法达到。所以,对于现阶段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只要他可以明白连除算式的计算顺序就可以,不必强求他必须学会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