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9期“等”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为什么你很平庸,因为我在做你在看,我还在做你还在看。——马云
反思:等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等什么?等着明天再去做?到了明天又等后天?
我想等的本质应是拖延与懒惰。
我会经常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位文字功底特别厉害的“大家”,那时我会如何如何,这种感觉很好。但实际上我不是一直没有时间,就是借口没有灵感,就这样,一拖再拖。
比如:每到周一和每月1号,相应的周主题和月主题就在微信群里发布了。但我只是瞄了一眼,想着还有一周呢,还有一个月呢,时间还长。或者还没有灵感,等等再动手,到了明天又后天……就这样一直拖到最后,3月30日才提交了月主题大作文。今天周日,是一周中的最后一天,终于想着动笔了,已经落了几周都没有写交周主题了。
拖延得后果造成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而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我的拖延试图说服自己相信这就是人的天性。有一本书中这样描述拖延:
我们可能想借着拖延来遮掩我们对成功的恐惧,每次总能找到上千个理由拖延事情的人,其实是在用这种手法阻挠自己,以免自己陷入必须成功执行计划的“危险”。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怪,却是事情,真正想做事的人,是没有什么拦得了他的,而他也不会采用拖延战术,他会立刻去执行,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步。
对成功的恐惧?每个人应该都是渴望成功才对,既然渴望成功又不立刻付出行动。回想拖延症的开始,小学的时候周末的作业,寒假暑假的作业总是等到最后要开学了,才连夜补作业。我想我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拖延症,习惯要想改变,说容易也是容易的,收到任务着手去做就是了。说难也是很难改变的,习惯并非一日养成,舍掉一种好习惯是容易的,培养起一种好习惯是困难的,因为要跟自己的大脑去对抗。大脑会本能地拒绝令它不愉快的习惯。
所以不管任务完成的好坏,接到指令就去做,给自己一个强烈的心里暗示,告诉自己不要再等下去了,立刻去执行吧。
等的另一层隐藏者还有懒惰,内心总想着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者脑力,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总想着在家做一条“咸鱼”,什么正向的事都懒得去做,整天刷着手机沉迷与其中带来的短暂的快乐。等到觉醒的时候,已经临近尾声,内心又开始为此而懊恼与悔恨。
古文中有句话用在这里比较贴切: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宋书范晔传》范晔
意思是: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一直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
想要改变就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从根源解决,时刻给大脑灌输:我不想等,我想提前完成,这会使我获得长久的快乐与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讨厌等待带来的痛苦。单纯的等待毫无意义,且害人害己!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