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晋寒
原创文章‖0015
关键词‖清楚和糊涂
在世人眼中,万事万物往往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清晰之态,另一种是模糊之态。
从本质上来说,两种形态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更不是传统观念倡导得那样:清清楚楚就一定好过糊里糊涂,多谋善虑就一定好过因陋就简。
清晰和糊涂,看似平凡无奇的两个字眼,其实蕴含诸多智慧和禅意。它们就像天平两端的秤砣,共同维护“人生幸福”的平衡状态。有些事情,我们要糊里糊涂,多一分较真儿都不行;有些事情,我们就要清清楚楚,少一分思索都不可;
1
有些事情,该糊涂的时候,我们要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的传世名言,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智慧结晶。后人感慨“难得糊涂”四字富含的人生哲理,便以字画形式挂于家中,成为一条日随夜伴的箴言警言。
古时候,有两人发生争执。一人说四四得十六,另一人却说四四得十八,最后闹到府衙让县令明断,县令最终判四四得十八的人无罪释放,判四四得十六的人二十大板。
事后,有人不明白县令为什么这样审断。县令回答说:“跟糊涂的人争辩,就是更糊涂,不打他打谁。”
生活当中,存在许许多多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无效争端,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人一笑了之,将负能量的无效争端隔绝在自身之外,生活惬意而又洒脱。然而,有些人却要深陷其中,非要和他人一争长短,结果赢了争论却输了心情。
地铁上,一位戴耳机的年轻人不小心踩了旁边中年大叔一脚,于是急忙摘下耳机赔礼道歉,心知这一脚踩得着实不轻。
中年大叔憨然一笑,说道:“没事,没事,年轻人该减肥了哈,脚劲儿这么大!”
一句玩笑话,将两人矛盾化为无形。
无独有偶,地铁车厢的另一个角落,一名黑衣男子不小心磕了另一名灰衣男子的肩膀。黑衣男子急忙赔礼道歉,说了一句“不好意思”。
然而,灰衣男子却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姿态,冷哼哼地回了一句:“你没长眼吗?”
一句挖苦话,将原本无足轻重的矛盾彻底激发起来,两人正锋相对不依不饶,差一点就厮打在了一起。
面对生活中的无效争论,我们当然不能一味地退缩和忍让,一副怯懦害事、任人欺负的样子;但是,我们也没必要事事都斤斤计较,事事都据理力争,给人一副咄咄逼人的神态。如此这样,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戾气,自己折磨自己,把生活的主动权白白交给他人。有句话说得很对:“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有些争论,该糊涂的时候,我们要难得糊涂。
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心有余悸的回忆。即便过去很长时间,它们依旧闪烁眼前,给予我们焦虑、害怕、伤感、遗憾等等负面情绪。
同事宁伟经常向我诉苦:“三年前演讲比赛的糟糕表现,直到现在我都感觉出丑丢人!”
楼下邻居张哥总是义愤填膺:“要不是听你嫂子建议,我肯定买另一个小区房子,环境好,物业好。哎,越想越可惜!”
便利店张姐一副唉声叹气的样子:“因为之前结错过一次账,现在每次结账都很提心吊胆。”
这大概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表现吧。
常言道:人生只有三天时间——昨天、今天、明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最为踏实。就像文学家丰子恺说得那样:“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面对脑海中诸多阴影和回忆,我们完全可以“模糊”处理,把负面回忆的像素调到最低,把自己的幸福视角从“昨天曾经”转移到“此时此刻”。
过去虽然存在工作错误,但是现在我要认真细致,用现在的努力影响未来;过去虽然存在选择错误,但是我要既来之则安之,用现在的改变影响未来……
虽然说,过去确实存在种种丢人、遗憾、伤害的事情,然而,现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时刻,现在才是我们最宝贵的时间轴线。
面对脑海中的回忆片段,该铭记的回忆要懂得铭记,那是我们的人生财富;该模糊的回忆要主动模糊,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的人生负担。肩负它们,无异议负重前行,又苦又累。
2
有些事情,该清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清楚楚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世界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的著作《梦的解析》在心理学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冗长枯涩,但我还是认认真真阅读了一遍,并且从中学到了一系列概念模型。
在弗洛伊德的知识体系当中,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括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以及超我。
本我是指潜意识形态下的生存惯性,代表一个人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其中既包括人类对于饥饿、气温、环境、色彩、声音等等内在感知,也包括趋利避害、急于求成、逃避危险等等生存本能。
自我是指人的情绪状态,包括喜怒哀乐,也包括爱和尊重。它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潜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人格状态。其主要作用就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让人们处于一种“既感性、又理性”的平衡状态。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是理性、道德、规则、社会、法治的人格体现。超我往往指代一个人的完美状态,比如说:知行合一、坚持不懈、勇敢担当、无私奉献、精益求精……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概念。我做了简化分类,用几个关键字来替代比较冗长的概念模型。
本我的关键字:身体、性格、五官感受;
自我的关键字:情绪、思考、意志;
超我的关键字:计划、使命、责任、知识、习惯、理想追求。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唯有做到自知自省,才能在这个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世界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成长道路。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站在“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上去审视自己,用一次又一次的自问自答,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查找自己的机遇和风险,既看清楚了自己,又看清楚了世界,这就是“清楚”和“明白”的人生哲理。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将基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自问自答统称为“人生十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状况如何?健康吗?
第二问:我的性格秉性怎样?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这段时间有无性格上的改善?
第三问:此时此刻,我处于什么情绪状态?是愤怒?是懈怠?还是悲伤?为什么会这样?
第四问:我的思考力如何,能否专注思考一件事情?
第五问:我的意志力如何,能否坚持做一件事情?
第六问:我有哪些责任和义务?
第七问:我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八问:我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
第九问:我应该谋求哪些计划和目标?
第十问:自己应该扮演好哪些人生角色?
……
“人生十问”是我个人的一种反思习惯,有时候一个月反思一次,有时候一个季度反思一次。总之,每一次反思旅程,就好比电脑的每一次重启。很多痕迹已经删除,很多软件又重新打开,大脑的运行状态清爽而又流畅,意志力变得格外集中,脑海中的碎片化想法得到抑制,目标和行动变得更加统一。
在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当中,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谈到“两次创造”观点。他认为任何事都是经过两次创造而成的:一次是思考上的创造,另一次行动上的创造。
以建筑为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我们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纸。绘制出设计图纸之前,我们须先在脑海中构思每一细节。有了设计图纸,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
“人生十问”的反思过程,其实就是第一次创造的过程,我们分别从自己的身体、性格、情绪、计划目标、责任义务、人生角色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判断,然而指导我们的第二次(行动)创造。
这就是“清清楚楚”的人生智慧,即:想清楚,做明白,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