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想法
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作者: 平兄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12:07 被阅读1次

    2018年,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全国热映,口碑爆棚。这部片子以宋运辉、雷东宝及及杨巡这三个贫穷青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观众们透过步步推进的剧情,看着他们考大学、办窑厂、卖馒头、做生意等,一路从底层拾级而上。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逆袭故事,唤起人们对于伟大时代的深刻记忆,激发了人们心底的思想共鸣。

    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得津津有味的观众,是否关注过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家庭出身的三个男主角是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一步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的阶层的,今天出身寒门家庭的我们还有这种机会吗?

    改革开放这40多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家庭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遇,在积累了大量家庭财富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家庭所在社会的阶层。使得社会分层,阶层固化的各类说的满天飞,让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感觉到没有未来,看不到希望了。甚至有教师在网上发帖说:“做了十五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真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确实有重大影响,甚至大部分人一辈子也走不出这种影响。这种状况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其重要,如果你的家庭没有一定的财力和远见,你甚至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一辈子生活在某个很小的地方,你所见到的都是那块很小的世界,与成功人士的交流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人们说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子会打洞”,“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强调出身、 强调家风。 良好的家风、和财力为个人的成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你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值得庆幸的。

    在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学生仍然是稀缺资源,是社会公认的“天之骄子”,考上大学依然是贫寒子弟阶层跃迁的最简捷的方式。无数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了先天的差距,也涌现了数不胜数的成功人士,比如在黑龙江插队、日后成了国务委员的王毅,和在内蒙插队,后来官至保监会主席的郭树清等。当然,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已经很难承担阶层跃迁的职能,需要211、985甚至更高的学校,才能有机会改变命运。

    昔日挑战制度的韩寒,也在成年后这样写道:“通过教育可以大概率改变命运和阶层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很长,可能也就几代人……几代人后,社会的阶级基本固化,改变命运就会变得更难了……趁现在,大家都尼玛自然吸气,你赶紧多吸几口,让自己排量大一些吧。”

    有一个故事很说明问题:昔日带领一群北京四中高干子弟呼吁废除高考的孔丹(父亲是中央调查部部长),虽然没读大学,但动乱结束后直接考上了社科院的研究生,后来做了中信集团董事长;而当年瞎起哄的“白卷英雄”张铁生(毫无背景的农民子弟),则足足坐了15年的牢。

    这正如韩寒所总结的:成熟的向上流动通道,寒门子弟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学别人那样潇洒地弃如敝屣,最终倒霉的都是自己。

    但从另一方面看, 家庭出身对你影响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自己独立的力量和家庭影响的力量: 如果自己独立的力量越大, 那家庭的影响越小;如果自己独立的力量越小, 那家庭的影响越大。

    每个人出生后都有一个生物的自我, 还有一个家庭的自我, 随着你后来受教育还有一个教育的自我。 在受教育的阶段,你有机会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到世界跟你的家庭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追求。 加上在社会上的历练, 如果你能够形成独立的认知, 会批判或者借鉴家庭给你的三赐处事方式, 那么就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时候家庭出身对你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你会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在生物、 家庭、 教育的自我里面, 教育本应承担更大责任。但因为应试教育机制, 对人的正向价值观影响较少, 导致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认知,我们在许多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他身后家庭的样子!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的人,虽然学历很高,但头脑中却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和认识,完全是封建时期的思考方式。

    虽然人们对大学扩招骂声一片, 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它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走出他们的家庭、村庄和城市, 到外面跟自己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亲密接触。即便是读一个三流大学, 也给每个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接触许多人类的美好传承, 看到不一样的同学、 老师并了解他们的处事方式和三观, 让你对自己的家庭和原来深信不疑的认知进行反思与批判, 从而有机会去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在互联网未曾普及之前,一些草根创业者,他们家庭出身差,一没雄厚的资金,二没高学历,三没背景,一点优势都没有,但互联网普及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虽然优势仍然不明显,但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展示自己,通过文字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当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让他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甚至世界上的优秀理念、方法、成果, 而且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也给每个个体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学习、 财富积累,做事方式等。在这波互联网红利中诞生了一个个大佬级的人物,比如网易的丁磊,淘宝的马云等。

    大部分青年人得到的受教育机会和互联网为我们个人成长提供的可能性,让每个人都可以摆脱家庭出身的桎梏,站在一个更新的平台上。

    但不幸的是, 很多人却不会利用这种机会, 读了10多年书却不会学习,整天朋友圈、 淘宝、 天猫却不会用互联网长进自我, 信息爆炸、 知识超载却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更悲惨的是,他们甚至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就等着天上掉馅饼,只会怨天尤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但当需要他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候, 就退缩了。说实话, 对于这样的人, 上帝也帮不上忙!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家庭出身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是否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然后是你有没有为这种意愿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

    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如果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但你个不愿去实践、 不愿意去学习, 这谁也没办法。 所以相比较来说, 好的家庭只会让你不会太差,但要成为顶尖高手, 这不是充分条件, 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因为父母的爱有残缺。但是,根据对美总统这个群体的数据分析, 当美国总统的这些人出自单亲家庭的比率要远远高于社会 上非单亲家庭的平均比率: 奥巴马就是出自单亲家庭; 而克林顿还是一遗腹子, 在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 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些条件艰苦的人,被条件所迫,如果他不被打倒,就可能做出卓越的成就。

    因此,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否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独立的认知和判断,现代社会每个入都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家庭。但如果你不愿意去行动和努力而只会报怨,那就会成为家庭出身“控制”的下一代。

    当然,“摆脱”自己家庭出身的影响从而真正形成独立自我的过程一定是艰难困苦的过程,你不要奢望,也不要相信“一晚上就让你独立”,那样的承诺以及那些让你快速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 不是骗子就是传销。

    关于如何超越自己的家庭形成个人的独立认知,我有三点建议。

    建议1:接受现实停止抱怨

    无论你的家庭出身怎么样, 这都是你不能决定和改变的客观现实, 既然是现实则应当接受现实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而不是抱怨老天的不公。如果你觉得它有不够好的地方, 就应该用勇气和智慧去改变;如果你觉得它有很优秀的地方, 就继承发扬。

    建议2:将你手边的事情做到极致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无论你现在是在读书还是已经工作, 无论你是小有成就还是一无所有, 从小事做起,从你能影响到的事情做起, 将你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 付出超过一般人的努力,这是最简单、有效让你独立起来的方法。

    珍惜你现有的学习和工作机会, 并努力把它做好; 如果你真心不喜欢, 就要果断寻找机会, 改变现状; 如果你没得选择, 就要继续做好现有的事, 并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能力,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能够倾尽一生的时光和精力,倾尽一生的思维与智慧,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那么你就能成功,就能实现逆袭,就能改变你的命运。

    然而大部分人只知道抱怨而不愿努力,谁也帮不了你。真正努力的过程一定是艰苦困难的,即使你的家庭出身再好,天赋也很高,要获得成功,仍然需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

    建议3:坚持学习,实践和思考 家庭出身对个人最大的影响不在于家里多么有钱,而是让许多人后天根本没有形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样会让人失去了一个借鉴社会上优秀方式,方法的机会,相当于你赤膊上阵,与其他很多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人去竞争,不失败才怪,家庭出身不好,更需要下功夫学习,思考,实践,这可能是你唯一逆袭的机会, 我们人人都能通过学习、实践、思考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通道。

    《大江大河》中,宋运萍鼓励面对挫折有些气馁的宋运辉时说:“生活总是在给我们出难题。”但人的命运,却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管你家庭出身如何,想要逆袭,那么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命运,才能实现梦想,才能收获幸福。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志之所趋,不可阻挡,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做一个矢志前行的奋斗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身寒门的普通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mr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