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浪潮解放了两代人,让父母和子女都从家庭中获得了行动的自由。但问题是,年轻人能自如地利用这种自由,而老人却难以习惯——他们是“被解放”的,很多人长久以来为父母、为子女付出,到老了也不知道怎样去利用忽然到手的自由,感觉有时反倒是害怕:既不被需要,也“没人管”了。
不必嘲笑他们,因为这确实很艰难:即便是在五四那一代新青年,都仍然不时因新旧并行而处于矛盾痛苦之中,瞿秋白曾说这是“大家庭崩坏而小家庭的社会基础还没有”,那现在的中国老人也可以说是“小家庭崩坏而个人生活的社会基础还没有”,何况他们本来就更难适应新变化。
传统要在现代社会存续,就必须进行调适,增加新的内涵,这可能正是一个构筑新型代际关系的契机,正如一名社会学者所说:“在现代社会,‘孝’的本质含义正在慢慢从‘顺’转化为‘爱’,由单向的‘服从’到双向的‘支持’。”这对两代人来说,都是真正的解放:那种基于等级服从的“孝”正在逐渐转化为亲子之间相互的“爱”。
不仅如此,这还变成了一种新的代际传递:每一代都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再转而去爱自己的子女。这个时代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人都很自然地“爱孩子胜过爱父母。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改变。如今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对父母的付出与爱的对等回馈,但大多数人并不觉得哪怕父母无情,子女也要无条件尽孝。
不仅如此,如果“孝”转而强调两代人之间的亲情互动,那么女儿就更有可能受到父母偏爱——这正是在乡下已经普遍出现的情形,很多老人都觉得“女儿更贴心”,比儿子更愿意抽出时间来探望父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变迁,很可能将推动中国社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