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有些以退为进。如诸葛亮、李白等。还有另一类隐士,彻底放下名利,远离官场。如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做过晋大司马(他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外祖父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他特别赞赏外祖父的冲淡自然),他的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思想。陶渊明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他的父亲早死,家境日渐衰落,生活较为贫困,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从青年时代起便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将来能“大济于苍生”。他早年虽受老庄学说影响,但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然而,他生当黑暗时代,东晋朝廷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朝政混浊不堪,桓玄、刘裕等军阀多年混战,社会动乱。一班官僚世子都附凤攀龙,荒淫无耻。陶渊明既无力改革时弊,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他“大济苍生”的理想与黑暗污浊的现实便发生了矛盾。这个尖锐的矛盾贯穿他的一生,一方面表现为出世和归隐的反复,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归隐以后的内心的苦闷与悲愤。
陶渊明一生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对老庄、游侠思想感兴趣,又受儒家学说影响,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29岁到41岁为反复出世和归隐时期。出仕是为实现“明君贤主”的社会理想,归隐是因为官场黑暗污浊,理想难以实现从而采取洁身远祸态度。41岁到63岁是归隐时期,这时,他对统治阶级不再报任何幻想,把诗歌作为反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极写山村的清新优美,反衬官场的污浊丑恶。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深切的体会,于是构想出理想的王国“桃花源”。陶渊明一生虽受老庄哲学和佛学影响很深,但是仍以儒家思想作为在险恶的人生道路上挣扎的精神力量。在他的生活道路上,“遇”与“不遇”、“做官”与“归隐”、“关心世事”与“忘怀得失”,这种心灵的矛盾,都相应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并常是互相交错。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时期,他的出仕、归隐,与他思想中儒道两种思想有关,更因为社会的黑暗污浊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