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界,自然与社会互相交织,物质与精神水乳相融,“形而上”与“形而下”共存同在。正如 “力”和“能量”,既是物理学范畴的“有形”存在,也是社会学科中的“无形“存在,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道”之力量。
一、先从“相互作用力”说起
“相互作用力”,力学、量子力学的解释是,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会给施力物体增加一个作用力。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这种“相互作用力”也存在于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当我佩服一个人的时候,他恰恰也很可能欣赏我。而当我不认同他的时候,没准他也开始反感我。这就是“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唠叨力”和“厌烦力”是相互作用的;“期望力”与“失望力”是相互作用的;“暴力”与“抗拒力”也是相互作用的……
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巧妙运用“相互作用力”。
我欣赏他,他便喜欢我,“亲其师,信其道”;我宽容他,他便尊敬我,“敬”远比“畏”更具能量;我信任他,他便感谢我,“价值感”是内驱力的重大财富……
什么?为了实现以上良性互动,难道我需要“爱上”所有人吗?没错,作为领导者、管理者或者教育者,应尽量包容接纳所有人!当然不是所有行为都值得欣赏、宽容、信任。但是所有人都值得理解、关怀、期待。
我们经常说,孩子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会对你笑。我们希望镜子里的他怎么面对我们呢?此刻,镜子外的我们又呈现怎样的姿态?
二、继而谈谈教育中的 “共振”现象
共振,存在于声学电学等物理学范畴,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
19世纪初,一队拿破仑士兵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迈着威武雄壮、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一座大桥。快走到桥中间时,桥梁突然发生强烈的颤动并且最终断裂坍塌……
这就是自然界的共振现象,这种“共振”现象在教育中也存在。当一个集体(或社会系统)以特定“频率”振动(或互动),就会形成一种“共振”的氛围。我们常说的“家风”、“班风”、“校风”就是一种“共振”的现象。
这种氛围有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它会让原本不在频率上的个体加入积极的节奏,融入集体,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会使得整个系统的风气趋于良好。“见贤思齐”、“齐心协力”就是建设性的“共振”。
这种氛围也有可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它会干扰原本节奏正常的个体,使其陷入错乱的节奏,进而一起破坏集体的氛围、损坏集体的利益。“万马齐喑”、“勾心斗角”就是破坏性的“共振”。
为此,我们管理一个团队时,尤其要重视团队的“共振”力量。我们需要强化团队意识,号召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我们需要不断树立典型和模范,并且鼓励其他成员见贤思齐;我们也需要留心是否存在错乱的节奏(如负向小团体等),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回归……
教育“共振”是一种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再论 “能量守恒定律”在教育中的存在
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的解释是指,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以不同的能量形式(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进行转换。
其实守恒的岂止“自然能量”?“能量守恒定律”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社会学科中均能适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也存在“能量”的传递或转化。在传递和转化的过程中,改变的只是载体或形式,但“能量”本身是守恒的。
首先,教育“能量”会传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虎父无犬子”这两句话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它们强调的都是教育“能量”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常见的。当你对孩子宣泄自己的愤怒,孩子也会寻找途径宣泄他的愤怒;当你习惯了以武力解决问题,孩子也会将“拳头”奉为武器。幸运的是,当你以温柔的目光看待孩子,孩子也变得慈眉善目;当你总是能兼爱仁慈,孩子也学会了孝亲敬长、善待他人。
为此,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会传递。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品德高尚、习惯优良,就应当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因为你的“能量”会传递给孩子,成为他的“能量”。
当然,也有一些父母老师抱怨,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他却无动于衷?“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我们所给予的“能量”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正预期”却给了“负能量”当然难以实现教育目标。其二,“能量”的积累不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能量”够了,才会实现目标。
其次,教育“能量”会转化。“寒门出贵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能量”转化的结果。
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的孩子(或学生)从来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从不是谁的基因复读,他们都带着自己的独特密码,有的正直伟岸,有的婀娜盘曲,有的花香扑鼻,有的锋芒锐利,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绽放。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未必一直是“主动方”,甚至常常处于“被动位”。如果孩子们输出的“能量”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我们不防试试“能量”的转化。
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成绩退步了、糟透了的时候,“能量”传递可能会让我们难过或失望。“能量”的转化(理解、安慰、鼓励孩子)却能给孩子重新注满力量;
当学生在学校嘲笑我们、不尊重师长的时候,“能量”传递可能会让我们感觉羞辱或者愤怒。“能量”的转化(宽容、引导、以德报怨)则能让学生反思过错,心怀感激;
当孩子们与我们意见相左甚至是发生争执的时候,“能量”传递可能会让我们直接无视或者强势回击。“能量”的转化(耐心倾听、共情后再引导)或许能让孩子们在感受到尊重后不再执拗。
“能量”可以被传递,也可以被转化。它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会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你发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