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
陈虻,儒雅俊秀,很会打扮自己却不喜欢他人说自己儒雅,所以喜欢爆几句粗口以作掩饰。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航天部,八十年代的金饭碗,但他却从进单位的第一天就开始谋划调动。
他的策略是好好干,用成绩让领导看见,然后用诚意说服领导。在申请调动的每一关,他就一句台词“我想去中央电视台”。
一个被画了圈的人,领导怎么舍得放;一个知道自己画了圈的人,有多少人会放弃。但在康庄大道和荆棘之路之间,陈虻毅然选择了后者。
没有意外,走进朝思暮想的中央电视台后,陈虻并没有引起他人的关注,他被分配到的活就是打杂。带子没了送带子,领肥皂、毛巾,拿报纸,干杂务,这些活一干就是三年。
这三年,要是在航天部,说不定已经扶摇直上了。这三年,要是换做其他人,早就从曾经的踌躇满志变成怨天尤人了——这怎么会这样,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但陈虻不这么想。他在打杂之余,会跟着摄像琢磨镜头,会在下班后躲进机房琢磨剪辑。去日本人家当成出差+旅行,他当成学习的机会。跟着团队观察日本人怎么做专题片。
02.从思维到观念
陈虻说,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陈虻喜欢做“思想体操”,别人做笔记是抄名言警句,他做笔记是分析论点到论据的过渡段,他认为,这些段落在文章中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却是思维的转折点。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要有两方面的能力:知识积累和思维方法。陈虻认为与知识相比,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思维方法,这其中包括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你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应该比知识更重要。
同样的打杂工,有些人一做就是一辈子,陈虻却能在打杂中朝着一个目标坚定出发。
网上有一句名言“人生而不同,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之前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看到陈虻的案例后,发现,人生而不同,甘愿被枷锁束缚者,缺的不是与生活抗衡的能力,而是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03.挫折是成功前的考试
一个对自我有着清醒认识的人,不管上天给他发什么牌,他都能打出自己的节奏。
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的陈虻,后来选择了哈工大。在读四年,几箱发回家的快递中,除了几本光学书,余下全部是文学名著。
没有进入理想的单位,陈虻一边努力工作争取尽快让领导同意他的调动申请,一边坚持学习。
进入理想的单位后,陈虻没有得到能发挥光和热的职位。但他并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而是从细微处学起,从点滴中累积经验。
陈虻成功前的不顺,和普通人遭遇的并无不同,不同的是陈虻一直在准备,一直坚定自己的目标,一直在努力。
三年后,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八年后,他走上了理想的职位——制片人。
走上制片人岗位后,陈虻说,他有两个想法:第一,通过我们的栏目,要填补中国电视的空白;第二,要推动中国的新闻改革。
很显然,陈虻,有备而来!
04.抓住机遇使命更大
有人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想说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坚定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即便是打杂,也不会忘记自己是谁。
陈虻打杂的第三年,领导想找人完成一个紧急任务,但办公室没人。陈虻,接住了这个绣球。
任务是采访哈默,离出发只有16个小时,对哈默一无所知的陈虻,用了一晚上时间,守在图书馆里,写出了九个问题。
采访完成,领导给了陈虻13分钟的影像资料要求做10分钟的节目。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虻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跑遍了北京城所有能够找到哈默资料的地方,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一一搜罗到手。解说词只需要几百字,但他字斟句酌,整整写了三天。
14年后,陈虻还能一字不漏背出那200字。
机会确实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抓住机会后,做什么怎么做,我们需要在最快的时间给出答案,在付出行动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在确定完成后坚持精益求精再精益求精,如此,机会才不会像一个气泡一样,来有痕去无痕。
《勇敢的人——哈默》是陈虻拍摄电视人物片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
陈虻的成功其实很简单,但是能从简单的故事线中看出不简单,需要我们有多维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有知道为什么出发的坚定,更需要有遇到考验后意志不动摇的决然。
锦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