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

作者: 天涯芳草_338a | 来源:发表于2020-01-16 17:43 被阅读0次

      养病在家,脚伤不能够行走,眼痛看书困难,伤病难消,日子难熬,为了赶走空虚和烦躁,网上买来水写布毛笔等,疗病之余,描画几笔,心情随横撇竖捺渐渐舒朗轻松,时间在点提折勾间蜒蜒流逝,不知不觉中100多个日子水一样过去了,赵孟頫的“胆巴碑”摹写了200字多字,孤寂烟散。微信上晒出自己的习字,朋友们点赞多多,竟有点小小的自得。不由得想起过去习字的往事来了。

      初中一年级时,当时的班主任是教语文的刘老师。他的字特别的工整,方正,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他要求学生练毛笔字,每周至少有一次写字课,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用的练字本儿,先是米字格描红本儿,红色的虚线勾勒出字的笔画轮廓,我们用毛笔蘸墨汁依虚线描画,叫描红。刚开始描出来的笔画儿,横不平竖不直,毛刺刺像不规则的锯齿不成样子,但慢慢地就能基本上做到横平竖直像模像样儿了。刘老师教毛笔字,像上课一样认真,他耐心地讲如何下笔即使是学生的描红作业也要一一批改。他会在写得好字上画一个大大的红圈儿,得红圈多的写字本会在教室里展示,我得红圈儿不算少,但比不上刘老师的女儿,她描一张12个字她能得11个红圈儿,常令我羡慕不已,甚至遗憾自己没有一个能教写字的父亲。但我不气馁,暗暗地下功夫,不管老师布置不布置写字任务,在家里写。终于有一天,老师在练习课上表扬了我,展示了我写的字。我越发努力练习,成了仅比老师女儿得红圈儿少的学生。

      初二时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是翟老师,当时他才20出头,意气风发,讲课激情洋溢,那时的我不仅喜欢老师的语文课,还喜欢上了老师的字。与初一时的刘老师规范板正的字体不同,翟老师的字横画略略向上倾斜,但整体工整而不板滞,规范而有些灵活。我第一次发现,汉字写得不像印刷体那样平正,反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从此语文课上我常常在作业本上仿写翟老师的字,等进入高中时,语文老师听说我的字写得好,像练过一样,其实那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如果算作练字的话,翟老师的字是我的第一本字帖。

      真正有意识地练字应该是在大学一年级。老师说字如其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应该写一手漂亮的字,我和同学们满怀热情的响应,省下不宽裕的生活费,先后买了笔、墨、字帖,颜柳欧赵四种书帖中我选的是柳体字帖,以为柳体字骨架严谨,笔力强健,可以改善我字体的结构和力度。刚开始练字,兴致很高,加之同学们都在练字,气氛也很浓,课余花了不少时间写字,后来又买了一本庞中华钢笔字帖一一那时最流行的钢笔字帖,还买了一本书法艺术与流派方面的书,通过阅读,我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初识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像一个站在书法艺术殿堂门口的孩子,看到了里面令人眼花缭乱的奇丽和幽深,只是始终逡巡没有真正走进门。但那是我练字最有成效的一个时期,写字也朝着“有体”的方向,形成了后来字体间架结构的雏形。虽然我的练字随着书法比赛的结束而告一段落,但对书法的喜爱却没有结束,那时买的书和字帖直到现在我还带在身边。在以后的日子里,但凡看到漂亮的字体,不管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我都会驻足观赏,也经常参观书画展,书法家大气磅礴龙飞凤舞的作品更是吸引我,不仅脑海中想象着字的运笔轨迹,甚至以手指在空中指画描摹,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没有改变。

      对行书的关注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自己也记不得,但可以确切的说是正式参加工作以后。繁忙的教学,忙碌的家务,迫切需要加快书写速度。我希望自己的教案写得又快又美观,于是我决定练钢笔行书。当时的钢笔字帖我认为不很完美,于是选择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以钢笔临摹。我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做法,只选取自认为写不好的字临摹,重点练习。时间也不固定,感觉自己哪个字写的不好看,就找出字帖观摩临摹。我以为古代人写毛笔字就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练字也可以是因为需要而练字,也可以因为喜欢而练习,不必拘泥目标和任务,或成名成家的幻想,随性而练,想写就写,率性而为。记得当时我觉得自己写“走”字旁的字总觉呆板,对比字帖细心揣摩,发现“走”字旁书写需写出人行走的动态之感,写的太直太正当然不免板滞,自然少了灵动之美。这种只补短板的练字方法,省时而有效,让我的书写在较短时间内有了一定的改观,以后多年我把这种方法用于指导学生的练字中,一样行之有效。

        练字是个老话题。 如今,临近退休的我又拿起毛笔,不是任务,也不是工作需要,是少年青年时代练字的连接,也是对母语文字一种朴素的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练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yxq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