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理论篇
认识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心理现象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它的组成是多种多样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皮质是信息的存储器和行为的调节器,心理是脑的机能。没有脑,就没有心理活动,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要受到严重的破坏。心理疾病,或精神病患者也来自脑的机能的障碍,一旦脑的活动恢复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随之改善。心理活动与脑是直接联系的。人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质,它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现象是一种反应。如果没有客观世界,就没有对客观现实的印象,也就没有人的心理。因此,人的心理内容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应该在社会现实中寻去寻找答案。
2、任何反应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只有实践、活动,才构成主、客体的矛盾,才有反应主体活动领域内的现实。
3、心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镜子般的机械反映,也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人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它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三、心理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1、人的行为活动是明显的要受个人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2、人的心理的复杂性,需要谨慎,观察和分析。
3、总结心理规律。因此通过比较长时间的、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保持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病症的表现,还指一个人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维护健康不仅要生理卫生也要注重心理卫生。
一、健康与心理。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1)心理因素可以引发心理疾病,如恐惧症,精神分裂症。(2)心理因素可以导致生理疾病,如偏头痛,胃溃疡等。(3)心理失常不但给个人及家庭造成危害,也可能给社会造成危害。因而维持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的事情,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2、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不外乎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方面。
(1)情绪稳定是首要的健康标准。同时,反应方式适当,快乐与痛苦能得到合理渲泄,不使情感受压抑。
(2)了解他人、认识自己。能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是发展良好个性的基础,也是健康的重要标准。
(3)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能够适应各种人群,通过交往,对他人和自己都感满意。
二、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发生紊乱,造成生活适应困难,心理上感到痛苦的现象。它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是一种精神病态。1、焦虑症。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精神状态。称为心理异常的焦虑即焦虑症,指的是一种品质性焦虑,这样的人具有一种焦虑的倾向,其表现之一是泛虑症,任何时间、任何事物都会引起他的焦虑反应,尤其对一些小事他们特别敏感,总觉得不幸的事随时随地都要发生,对未来毫无信心。长期的焦虑不但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果,还会引发身体上的疾病,由于过分紧张而过度呼吸,造成血液中碱性成分增加,导致手足麻木、头部发胀,还会引发肠胃病。所以必须以预防为主,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
2、抑郁症。抑郁症是指个体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极度低落的心理现象。
3、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所有心理异常现象中最严重的一种,一般来说患者在情绪、行为、性格等许多心理方面都出现了较严重的障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1)在知觉方面,患者的知觉感受明显扭曲,对很微弱的声音极为敏感,甚至对自己身体的知觉也无法把握。(2)在情感方面,患者情绪错乱,用不同于常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3)意识紊乱,与人交谈语无伦次,无逻辑性,不能有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4)行为异常。
4、性格异常。性格异常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不同常人的性格特征,有时也称品行障碍,是心理不健康在性格等方面的表现。(1)妄想型(2)分离型(3)分裂型(4)自高自大型。(5)反社会型(6)边缘型(7)回避型,(8)依赖型(9)强迫型(10)被动攻击型。
三、维护心理健康。
1、加强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充分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心理健康,关键在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注重心理修养。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需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机系统。所谓需要也是一种反映形式,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1、需要的五个等级。(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敬需要。(5)自我实现。
2、需要的实质及其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二、原有的完整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1、完整的心理结构。2、完整心理结构的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