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里一直和孩子“好好说话”,不管孩子是怎样的状态,我都是以平和的语气与他说。我发现我和孩子都变了,家庭氛围也变了。家里再没有出现“咆哮”的声音;再没有出现孩子“嗷嗷”的反驳声音;再也没听到房门紧闭的声音;再也没听到自己内心叹息的声音。
这种状态延伸到了学校,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也是以平和的语气。我发现语气平和了,心态也平和了。对于有待进步的学生,用平和的语气交流时,过后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也更甚了。
在回想这一变化,我突然想到听过的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请用3号音量回答”“请用2号音量讨论”。教师们在潜移默化的交给孩子们,在什么样的环境用合适的音量说话。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素养,更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以前,我家孩子做的不好时,我总是声音很大的自以为是教育他,而且是声音越来越大,最后解决问题了吗?很明显没有,只是把事情搞的越来越糟。孩子哭了,我恼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对学生提问道:“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用喊?”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因为丧失了‘冷静’,所以要喊。”老师又问:“可是,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要喊呢,难道不能小声的说吗?”没有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老师解释说:“生气的时候,两个人心的距离很远,为了穿越心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人的声音很大。但是彼此声音越大,就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生气的时候,两个人心的距离很远,为了穿越心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人的声音很大。但是彼此声音越大,就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和老公吵架时,声音越来越大,想让他听见我的“委屈”,大声的批评孩子,想让学生知道我内心的期望。事情并没有因为我的大声而改变,反而是平和的语气和适当的音量让事情得到了解决。
前几天带儿子去肯德基吃饭,周围人都在小声的交流着。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了过来,声音大且充满了指责,让周围的人斗忍不住侧目。“我说不让拿,不让拿,你说没事,没事,你看看,潵了一身,桌子上也是。”男的大声的说。孩子在一旁也委屈的要掉眼泪。女的说“那声音小点,先擦擦,一会回家换就是。”男的又扯着嗓子喊着“他弄这样,怎吃?别吃了,回家!”这时孩子又大声哭起来。男的站起来说“拿东西走。”说完,拿着自己的东西就先出去了。这时服务员也过来帮着打扫。女的看起来很尴尬,收拾了下东西带着孩子也出去了。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可以很简单的解决,被爸爸的大音量和不适的语气破坏的完全,还影响了周围的人。
有人说,我天生就这样,嗓门大。一位作家说:音量大小是天生,音量得体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我们学会用合适的音量在合适的场合说话,这也是我们能力的提升,也是我们修养的提高。
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把好的情绪留给重要的人,给身边的人和自己一个安宁干净的小圈子,生活自然会好起来。余生,做一个温和有底气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