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我获赠了一本题为《小有园林可灌花》的诗文集。作者是碧山诗社前辈诗人周平钢先生(1959-2016),他是清明桥中学毕业生,后成长为无锡市弹簧厂的一位“精益工匠”,也是碧山吟社的一名“潇洒诗人”。
诗为心史,文为心画,这本小小的诗文集,虽然不是鸿篇巨制,却是一个小小的天地,其中有人生百味,对我辈写诗为人有诸多启示。
周平钢先生曾获著名作家沙陆墟先生改诗,而且得到了沙老“多读陶渊明诗”的教诲。周先生在书中认为,“陶诗朴素”是一种“大巧之朴”来自于“率真、洒脱、精致、淡雅”,淡到“物我两忘”,“不求甚解”“欲辨已忘言”是过滤,去浮存真,去躁动留清心”。下面,录周先生的原诗和沙陆墟先生的修改。
《望太湖》原诗:功成范蠡一扁舟,晚景西施何去秋。七十二峰烟水外,白鸥闲对白云悠。
改诗:功成范蠡一扁舟,谁说西施曾共游。七十二峰烟水外,白鸥乱扰白云悠。
我认为,绝句是与现代诗最贴近的一种近体诗。记录的是一刹那的心灵颤动,细微之处见精神,所谓“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里说人生”。
俞平伯先生《古槐梦遇》(九二)“文章之境有四焉。何谓四境?明清厚远。明斯清,清斯厚,厚斯远矣。再问,曰辞达谓之明,意纯谓之清,意胜辞曰厚,韵胜意曰远。山于何书?三问,不答。”我觉得用来品味原诗和改诗,却是恰如其分。古槐曰,诗文四境,“明清厚远”。明,明白;清,集中;厚,情深;远,耐人寻味。
《望太湖》这首诗写诗人遥望太湖而生出联想,遥想范蠡功成身退,泛舟太湖,如今湖山依旧,却物是人非。原诗第二句,似乎不是很清楚、明白,改后变叙为问,饶有趣味。这或许就是将不明的改成明白清楚。而最后一句将“闲对”改成“乱扰”,一下将古今打通,千年吴越的历史和眺望湖山的当下心情远远相接,这也许就是古槐所说的“厚”与“远”。
《鹿顶山》原诗:太湖景胜数鼋头,鹿顶山游敌远游。吴越春秋多少事,烟波淡荡倚高楼。
改诗:太湖景胜数鼋头,鹿顶山头几度游。终是家乡明月好,烟波淡淡托高楼。
《鹿顶山》的原诗句“鹿顶山游敌远游”是议论句,和首句相接显得有些重复拖沓。改成“鹿顶山头几度游”虽然朴实平直,却是叙述句,也为下面的写景张本。“吴越春秋多少事”改成“终是家乡明月好”和结句“烟波淡淡托高楼”,将笔墨集中到了鼋头渚之胜景中的一个画面——鹿顶山山衔明月,烟波淡淡,高楼远眺,这样,诗以美景作结,让人浮想联翩。
随文还有一首题为“访陆墟老人”的七绝,一并录下,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周先生行吟湖山的潇洒形象。“十年魔劫去如烟,万击千磨意更坚。欲问江郎还旧梦,轻舟一叶白云边。”(以上内容摘自周平钢先生散文《轻舟一叶太湖边》)
沙陆墟,原名沙仲篪,笔名仲虎,是无锡陆区人(现属于惠山区阳山镇)。他精通国学,擅长撰写章回体长篇小说、著名的作家,诗文俱佳,功力非凡。以上改诗正如周平钢先生所言,沙老“每首只改几字,就见其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