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二首》
苏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钲,zhēng,军中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葵)烧笋饷春耕。
(崦,yān,泛指山)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委辔,丢下缰绳)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散材,无用之材,出自《庄子》,这里是作者自喻;旆,pèi,末端像燕尾形状的旗子)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1)。
(耦,ǒu,古指两人并肩而耕)
注释(1):“试向桑田问耦耕”这句用了一个典故:孔子率弟子出游,不知道前往渡口的路,派子路向正在路边田间耕地的两位老人询问。老人反劝子路不如跟着他们隐居,不要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苏轼在这里用该典故,表明他有归隐之心。
诗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季,苏轼任杭州通判,巡视杭州属下各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今富阳市新登镇。这两首诗是作者见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家春耕景象后作的。
第一首写景,写作者见到的山间、林间之景,和农家繁忙但不失欢乐的春耕情景。
第二首抒情。苏轼这次任杭州通判,是因为正当王安石变法,苏轼作为保守派,因反对变法,被贬出京城。“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说明作者倦于官场争斗,身在朝廷之外仍然担心受到迫害。这句和上下两句自然生活中的悠闲自乐形成对比,最后点出作者向往的隐居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