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BC
一.金融乱,必然造成实体乱。
没有人抵挡得住送上门来的钱。
二.银行业进入门槛过高
门槛高造成行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于是造成新进入的机构可以通过业务模仿和跟随就能盈利。
三.危机都是起于一个机会
当年四万亿出台的时候,地方政府不是把它看作是一个治病保命的动作,而是把它看作新一轮的发展赚钱机会.政府大力鼓励企业投资,扩产能,根本就没有关注金融风险是何物.
四. 集体风险无意识的形成:杠杆过高
政府过于"理想",对风险无意识比较容易理解.那么银行与企业又是如何会对风险无意识的呢?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有人将危机原因总结为三个字"other people's money"(别人的钱).就是说当金融机构杠杆高到一定程度后,金融机构都是用别人的钱去冒险,所以风险与自己的收益无关.
中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可能没有美国高,但是忽视风险也是因为"别人的钱",不同在于中国有政府的隐性担保,这个"别人"主要指的是政府.
中国企业忽视风险,也是由于"别人的钱",当企业的杠杆高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已经不关注金融风险了,因为那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他只关注高杠杆投机的收益.
五. 主业萎缩+信贷充足 = 引诱金融泡沫
危机时就要有一个收缩调整的过程,央行的调解操作只是保证金融市场的运转,而不是要给企业注入信贷资金.
在危机中企业主业收缩不需要资金的时候,给企业提供大量信贷资金,只能引导企业脱实向虚.
我们为什么要在危机时给企业塞入大量的信贷资金?除了刚刚讲到的地方政府的冲动,还有两个原因:
- 我们理想主义的政策制定者认为企业在危机时会奋发创新突破,他们是创新的理想主义者.
-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被听到了,但是确给大企业拼命注入信贷.
六. 金融的不稳定性假说
Minsky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稳定会走向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的风险是内在的.Minsky自己把这个观点叫做家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假说到底对不对?
从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说金融危机来了,也一直在讲中国的风险要清算了,可以今年已经2016年了,传统上中国经济一个周期的时间都过去了,可是为什么还没有看到所谓的风险最后清算的时刻?
如果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表现就是风险暴露的过程的话,那这个传说中的风险,是不是似乎太小了点?
我个人觉得Minsky的假说是对的,但是为什么中国金融系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风险,或者说风险显现出来了,但是似乎危害没有那么大呢?我的理解是中国的制度特点,隐性消化了风险和成本,这些风险和成本包括:政府隐性担保造成的私人部门风险没有内生到决策中的成本,金融抑制的成本,金融市场失灵给增长带来的损失成本.
七. 央行的对策:控制杠杆
既然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的金融风险为什么可以长时间引而不发,而堆积的金融风险又是有成本的,在央行无力改变实体结构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降低金融风险的危险等级.
央行的操作是在金融层面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构成了央行操作的基础.政\企\金三者的现实利益格局是央行无力改变的,央行能控制的,是他们在金融层面的能量,控制金融能量,最重要的是控制杠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