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知府报答鲍文卿的方式是给他的儿子做媒。
向知府给鲍廷玺和自己管家老王的女儿牵了红线。老王在向家已经有三代,他家的女儿十七岁,自幼就得到知府老妻的喜爱,养在身边。向知府还给老王的儿子买了一个书办的职务,将来可以做官。他说:“这事不要你费一个钱,你只明日拿一个帖子,同姓王的拜一拜。一切床帐、被褥、衣服、首饰、酒席之费,都是我备办齐了,替他两口子完成好事。你只做个现成公公罢了。”这样的好事,真是令鲍文卿父子喜出望外,这也算是善有善报吧。
几天后鲍廷玺和王姑娘就举行了婚礼。
衙门外传了一班鼓手、两个傧相进来。鲍廷玺插着花,披着红,身穿绸缎衣服,脚下粉底皂靴。先拜了父亲,吹打着迎过那边去,拜了丈人、丈母,小王穿着补服出来陪妹婿。吃过三遍茶,请进洞房里,和新娘交拜合卺,不必细说。次日清早,出来拜见老爷、夫人。夫人另外赏了八件首饰,两套衣服。衙里摆了三天喜酒,无一个人不吃到。
此后父子二人就在知府衙门里帮忙,过上了云端里的日子。过了新年后,各县开始送童生来府考。向知府知道如果让衙门里的小厮去巡视一定会作弊,于是对鲍文卿说:“你父子二人是我的心腹人,替我去照顾几天。”于是父子二人就负责在察院里巡场察号。这一番巡考可让鲍廷玺开了眼界。
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到了抢粉汤、包子的时候,大家推成一团,跌成一块。鲍廷玺看不上眼。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
一众读书人,可谓丑态百出。考试结束后发榜,季守备的儿子名列榜首,于是到向知府府上拜谢。向知府请守备吃饭,又让鲍文卿作陪,直夸鲍文卿父子制止科考舞弊的功劳。然而守备一听说鲍文卿出身梨园,便有些瞧不起的神色。向知府说道:“而今的读书人,可谓江河日下。不如我这鲍朋友,虽然从事的是贱业,却有君子的行为。”季守备这才对鲍文卿肃然起敬。
然而平静的生活里总有风波,王家女儿在分娩时因难产去世了。鲍文卿父子大哭,向知府也很是悲伤,却还极力开导他们。鲍文卿因此落下了痰火疾,一到夜里就咳嗽不止。恰好向知府又调任福建汀漳道,于是鲍文卿向他辞行,准备回南京去养病。向太守答应了他,并且送他一千两银子。鲍文卿再三推辞不过,才接受了。
于是父子二人带着这一千两银子回了南京。几个月后,鲍文卿就去世了。鲍廷玺把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就只差有人来题写铭旌。正在苦恼的时候,当年的向知府现在的向道台来了。一见故人已死,嚎啕大哭。听说还没有写铭旌,立刻拿起笔来,写道:
皇明义民鲍文卿(享年五十有九)之柩。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福建汀漳道老友向鼎顿首拜题。
向道台还留下了一百两银子,资助鲍廷玺办丧事用。鲍文卿的丧事办得很风光,有道台亲手写的铭旌,有吹手、亭彩、和尚、道士、歌郎,一直出到南门外。同行的人都来送殡,在南门外的酒楼上摆了几十桌斋。
向道台和鲍文卿地位悬殊,却能惺惺相惜,以诚相待,也是一段千古佳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