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听妈妈讲,二奶奶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
我有点蒙,但又觉得七十八似乎可以理解了,只是还是觉得突然。
母亲说,她出去倒垃圾,倒完垃圾吐了一口血就倒在地上,走了。儿女都不在家,还是路过的村里人把消息告诉他们的孩子。
我说不出话来,惊讶是自不必说的,但是想想这样的走法似乎是最幸福的,不用儿女服侍,不用经过病痛的折磨,就这样永久的离开了人世。虽有遗憾,但其实于孩子,于她来说,都是最幸运的。
人生最后都要走向死亡,如果可以,突然意外的,没有痛苦的离去是最好的方式,免得彼此劳累,厌倦。
小的时候常常听别人说养儿防老,觉得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觉得父母离去,子女都会万般痛苦,伤心欲绝 。
随着年多的增长,发现养儿防老略有奢侈。现在的孩子压力很大,甚至很多人疲于奔波,没有啃老的就算相对优秀了。
倘若父母有个大病小灾的,既要搞好工作,又要照顾老人,既要付出精力,又要付出金钱。那种滋味叫各种难受。
如果父母躺床上几年,不能自由行动,包括大小便都要伺候,这种日子,直接可以把人拖入泥潭,没有办法喘息。
对于病人是一种折磨,对于照顾她的亲人何尝又不是。
在互相折磨的日子里,亲情慢慢消失殆尽,只剩下不堪和隐忍。
巴金说:“寿多则辱”,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亲情让我们爱恋,心疼和难受,但人性的不堪重任又会让我们嫌弃给我们带来麻烦的亲人,人性的自私一面避免不了。
所以意外的不受折磨的死去,反而是上帝给到的福气了。
回想着这一切,觉得虚得可怕。想到步入晚年的父母,想到未来的人生,有一种不确定的迷茫。
但或许是这种不确定性反而让我们容易做一个坚强的,柔韧的,豁达的人。
小的时候我会常常害怕听到死亡这个词,尤其是害怕父母说这个词。那意味着永久的可能会失去。
现在当母亲再提这个词时,她显得云淡风轻,我也是淡定自若了。
人生都要走向这个终点,唯有释怀,才会让人觉得可以更自由,潇洒,乐观处事。
当我开始与别人攀比生活时,我突然觉得人死了是不能带走任何东西的,那么何必太过计较是否得到很多。
当我开始顾虑别人的想法,不够自我时,转念一想人生短暂,何必活得拘束不堪,唯唯诺诺。只要自己觉得是对的,就要大胆往前走。
当我因为一些计划变得不舍花钱时,我也会告诉自己,在能力范围内要学会给自己松绑,舍得去享受。
人,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在生活中要面临很多问题,只有放下,接受,面对,坦然,才能更好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喜欢的就去做,不喜欢的就退出。人的精力有限,不要去讨好任何人,你喜欢怎样做就去执行。
活着,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