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书经》取其正,读《周易》取其变,读《离骚》取其幽,读《庄子》取其达,读汉文取其坚。
一、大学精神要有道德支撑。 《大学》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要把道德建设融入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引领者,以优良道德风貌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二、大学精神要有家国情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修养自己,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理想,既具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更具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也构成了中国大学的精、气、神,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也正是在这种气质的激励下,中国大学一直发挥着孕育和传播思想、引领社会变革和前进的作用。当下,大学更应积极探索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文化道德体系和氛围,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人心,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大学精神要有书香沉蕴。古人云:读《书经》取其正,读《周易》取其变,读《离骚》取其幽,读《庄子》取其达,读汉文取其坚。一个人文化功底的锤炼、文化素养的提高,大都来自于阅读和对书籍的理解感悟、思考提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思考,就会有“玄窗一悟”、“拈花了悟”。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大学精神的塑造与培植,也离不开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阅读,每个个体学生的精气神才能得到滋养;而每个个体学生的向上与觉悟的苏醒,才能提升大学文化、积淀大学精神。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让校园书香四溢,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展现。
四、大学精神要有技能筑基。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在以《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为题的序言中,强调当代大学应具有“作为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按照不断适应经济需要的课程和内容获得专业资格的工具”之功能。有扎实的课堂知识学习,再通过实践,把知识变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字时代,大学更应打好基础性的理科之基、文化之翼,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各种需求。
五、大学精神要有创新引领。威廉·冯·洪堡在1819年创办柏林大学时指出,大学应当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新人。创新、开拓,是大学精神气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强调加强内涵建设,把文化创意融入其中,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学教育在诸多能力的培养中,创意能力是基础。而创意能力的培养,既来自于文化的浸润,也来自于人才的应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大学,应坚持建设以书为伴的书香校园,以能为友的创意校园,形成有文化共识的品质校园。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学精神,既能推动文化创新走向高峰,也将推动大学文化再上台阶,进而达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盛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