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可以有立场但请不要偏激陷入执念。一旦陷入了执念,就会很痛苦,要么你自己痛苦,要么你影响到别人而痛苦,最后大家可能都痛苦。
思想的形成
首先得益于人类复杂的脑神经系统,这个是我们能够思考的基础。
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事物、现象的观察,把这些信息吸收入大脑后,进行信息的存储、加工、再衍生而得。这个人类特有的能力推动着人类文明史不停的发展进步。
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先人的总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传播也比之前高效了很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很方便的就能找到书籍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媒体、知识性的公众号、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学习,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接受海量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认知,但也降低了我们对信息准确度的识别。
为什么会形成执念呢?
就是你坚持了自己认为的真理,这个真理在你的眼里是对的,再加上情绪的加持(往往是维护自己的自尊),很容易形成执念。
就像老年人眼中的某些偏方、某些养生小知识,他们的认知被小范围的环境、被小样本的概率给限定成了真理。
在以前对性保持隐晦的世界里,有太多的误区来判定女性的私生活是否干净纯洁,在那个在性未启蒙的年代,这些观念就可能让很多人偏执了一辈子,也断送了双方的幸福。
情绪很容易被大众带走,‘大家都这么认为,我怎么可能会有错呢?’情绪加深了对自己认知的坚持。
在相信之前请多一点思辨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问中产生,越求进步疑问越多,疑问越多进步越大。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经典《中庸》也认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多大V、知识博主、媒体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流量,往往夸大事实,把信息包装的让你如获至宝、醍醐灌顶。
即便是你从你的好友张三、小红那里得来的信息也不一定是对的,《孟⼦·尽⼼下》中提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于个人情绪、利益、政治观点的引导性结论太多,稍不注意就被引入阵营。
在讨论的时候少一点情绪
有时候在开会讨论议题的时候,慢慢的形成了争论,最后还可能互道SB,问候了互相的祖宗。 这就是被情绪带偏了,逐渐偏离了议题,上升到了人格的角度。在大脑的构造中,应急反应的神经元要先于深入思考的神经元,这个设计很动物,冲动也是一种本能,但文明社会我们需要降低不良情绪,降低偏执的形成。
执念的危害
好多犯罪行为就是执念形成的,执念一旦形成仿佛就像获取了某种力量,让事情放大化了。
错误的执念,往往会造成众叛亲离,坚持错误的决策,听不去谏言,周边留下的可能都是拍马屁的小人。
正确的执念,也可能会得理不饶人,事态的发展可能会物极必反,网暴就可能让一个犯了小错的人走向死亡的尽头,批判是对的,请酌情处理,不是非黑即白。
保持中立的思考你身边会和谐很多。
疫情期间,好多大V 不知道是个人认知问题还是有意为之,鼓吹美国亡国之论,就社会体系即将崩塌,美元信用崩塌,但结果是美股高涨,爱国情怀也不是盲信。提这个案例是说投资领域,如果你信了,没有交易美股就是错失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如果选择看空做空美股,反而让自己蒙受了损失。涨的原因也很简单,美联储放水了,市场上钱太多了,流向股市、推高股市是必然。
每个人的成长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对知识的接受度也不一样,知道的多,知道的准确也没必要嘲笑知道的少的,知道的少的也没必要因为假面子坚持。带着一颗思辨、虔诚的心看待世界会幸福的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