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行为,察言观色再来定义什么是本质
如何察言观色,或通过一些行动判断他属于哪种人?察言观色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一、讲人情世故。
印象中最深的那一句是什么?或许每个人在心中的回答层次不齐,但是从最客观的方面上来讲,一个人的人情世故不是天生就懂得,首先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从小到大的家庭教养,这里指他的生活环境。然后在某一段路上发生了特殊的变故,促使他在人生的磨练中,学会了改变原来不好的性格缺陷,学会了从客观看待每一件事情,不断变换着视角的角度,做好自己所处的对应身份和角色,懂得尊重别人,求同存异,改变不好的心态。这里是指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最后,追溯到从内心到外在的涵养,这里指他后天对自己的性格塑造,从待人接物,与人相处中怎么读懂他人的心理,从他人的面部表情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信息,懂得如何去捕捉心理的动态和理解他们,懂得去判断对方是否真情实意。懂得用一种最舒适的状态与其相处。其中包括,社交礼仪,讲话得体,情商包括能够体现出他是否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一种不自我为中心的教养,知书达理,所散发出来的是一种人格魅力,成熟稳重,还有责任感。遵守社会规则,懂得是非,明事理。最后,礼尚往来也是一种待人接物。与人第一次见面,也即是你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你与别人感情上的距离是否亲密和疏远的程度和影响着两人的关系和将来的走向。最重要的一点,言而有信。
二、察言观色。
在踏入了社会以后,就要学会一种本领,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复杂的言语中能够识别出其中的含义,分辨出是真是假。观察他所做出的言行举止上,抓住他的细枝末节,平时对你的帮助是否出于真心实意。通过他的种种表现,以及在行为的背后正确读懂他的用心。这里的细节万万不可忽视。通过一件事反应出的前后细节,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本质上的好坏。
三、心理动机。
看穿别人的动机和洞悉别人的心理,即现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的问题,体会他的感受,是练出来的,悟出来的,是你人生经历所带给你的东西。
心理过程就是指,认识(术语上称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心理特征就是指,动机与需要(你关心的部分)、智力和人格。见一面大概判断对方的性格,主要描述方向在一些做事的行为上面!需要了解其他人的“需求”状态或者方向。~知道了解对方心理发生的背景原因、心理活动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的走向,可以一定的预知和推测分析对方的心理情绪变化结构。你经历了一定心理活动事件并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一定把握心理活动走向利用语言动作和客观条件就会了如指掌。
四、行为动机。
放眼整个世界都是虚伪的!有很多人的演技很好!不过长期的相处会日益显露。时间问题,日久见人心。能够看出别人的动机和洞悉别人的心。就是从他形态,表情,肢体动作判断对方心理的,看出一个人的心里变化,他的行为动机到了最后也会浮出水面。人面部表情对心理内容的投射都是相互一致的。
1.快乐
快乐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懈追求的精神享受的目标,也是人们在心情舒畅时所体验的内在幸福感受,更是人们有感而发的身心愉悦的真实体会。人们常说,快乐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但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学学者对这一点却有客观而独到的见解和解读方法。
下面这个图说明了我们是如何通过眼部周围的表情肌与目光的微妙变化将快乐的情感反映出来的:首先,我们心情舒畅的积极心理状态促使眼部周围表情肌发生舒展活动,释放出喜人的神采;其次,这种由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共同搭建的积极而健康的面部表情,说明我们处于幸福、快乐和安逸的状态。

2.悲伤
悲伤是人们身心的某个方面遭受摧残时,其机体由内而外地散发出的悲愁的伤心状态。这种悲伤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的出现,往往说明人们在身心的某个方面受挫,导致其心里滋生或发动了消极的情绪,转换到生理方面就产生了痛苦的感受。
我们来仔细地审视悲伤心理的表情投射:双目无神反映内心充满忧伤,无积极的欲望;脸颊僵硬的表情肌呈现了心中的伤感;双侧嘴角微微下拉反映了哀伤、难受的心情。

3.惊讶
惊讶这种心理状态反映到我们的面部表情上,只能持续瞬间。人们的惊讶表现往往源于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某些意想不到而且是强烈的刺激后,引起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内呼外应地产生共鸣,这也可说是因其身心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内外连锁反应。
我们能直观地解读这种惊讶心理的表情投射:额头紧缩且皱纹上扬,双眉上扬,两眼瞳孔放大,嘴巴下意识地微微张开。这些反应主要说明我们见到或听到的事物的刺激信息已超出了我们自身能力可承受的意外刺激的范围,以致我们的身心产生惊愕的反映。

4.厌恶
厌恶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反映在面部表情上,持续的时间比惊讶长很多,人们对某人或某些事物的厌恶,还有加深印象的倾向。更有甚者,对某些人或某事物的厌恶会持续一生,达到刻骨铭心、至死也不愿再与其谋面的程度。
我们能很清晰地解读厌恶心理的表情投射:两眉之间明显地形成凹凸不平的皱纹,目光中充满反感的欲望和态度,这一切反映出对某人或某事物由内而外的厌恶、厌烦心理;眼部周围的面部表情里,凝聚着对某人或某事物讨厌的神情。

5.恐惧
恐惧这种心理反应,是人们因受到外界某事物瞬间或持续的恐吓而产生的。对于恐惧,大部分人能在事后逐渐地淡化、淡忘,而有少数人一旦对某事物形成恐惧,就会难以释怀。
从某人的面部表情与目光中,我们能直观地洞察出他的恐惧心理:额头紧缩,眉峰上扬且紧皱,上眼皮上扬而下眼皮收紧,双目的瞳孔中放射出由内而外的惊恐。

6.愤怒
愤怒是人们因对某人或某事物极度不满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态度。比如说,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使我们特别反感、厌烦的事物而又避之不及时,我们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地产生愤恨、恼怒的情绪,进而怒目而视,甚至有可能会怒斥对方。
投射到眼部周围的表情与目光中,眉心紧缩;目光收缩,好似匕首一样犀利;嘴唇紧闭。这些变化配合着愤怒心理的积聚与膨胀,反映出愤恨不满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愤怒的表情投射,从心理学与生理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心理态度借助生理条件反映出来。

撒谎篇:
★说话时犹豫,语言重复,结结巴巴就表示正在说谎;
☆人在撒谎时,常是眼睛看着一的方向,手势却朝向另一个方向;
★微耸单肩表示对所说的话感到别扭,在一定情况下可视为撒谎;
☆当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时,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1秒),表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谎言;
★一个人言不由衷时动作和语言往往相悖,如嘴上说“是”,却微微摇头;
☆说话时双唇挤一下,说明对所说的话没有把握,模能两可;
★人在撒谎时,不自觉会缩紧自己,如弓起身子;
☆人在撒谎时,往往会不自觉后退一步,并作出保护性动作,如把手臂环在胸前,或把其他物品放在胸前;
★当一个人在笑的时候,眼角没有出现细纹,有可能是在假笑;
☆人在受到惊吓时,脸上惊讶的表情只能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惊讶”了很长时间,他多半是假装的;
负面情绪篇:
◆眉毛上扬,挤在一起,代表了恐惧、担忧、忧虑;
◇咬嘴唇,摸耳朵,说明控制欲在增长,表示焦虑;
◆鼻孔外翻,嘴唇紧抿,表示有无法控制的怒气;
◇手扶额头表内疚、羞愧;
◆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表自责;
◇眉毛向上拉紧表恐惧;
◆猛然睁大双眼表惊讶;
◇摸侧脸或摸耳朵,说明正在控制情绪,表紧张;
◆瞳孔在生理正常的情况下散大,表生气、恐惧、性欲;
◇当以个人害怕、紧张时,血液会从上身向下身汇聚,你可以触碰他的手,皮肤的温差大于5°C;
◆单眼微眯,单侧嘴角微挑,表不屑、轻蔑;
◇上嘴唇向上翻,路出牙齿,表厌恶(厌恶说明仇恨,比讨厌、轻蔑更可怕)
其它:
▲眉毛向下皱在一起,眼睑上扬,眼袋紧绷,说明此人有攻击倾向;
△频繁的眨眼表示有连带的心理活动;
▲当一个人用微竖的中指抚弄面部五官时,表明他对现下的对象有敌意;
△双手手指交叉相握,伸出两个食指抵在嘴唇上,说明他在告诉自己有些话不能说出去,是矛盾,是行为控制;
▲当见到、听到、说出某人某物某事时有吞咽动作,表示对其有强烈情感;
△男人的鼻子下面有一个海绵体,当他们想掩饰什么的时候,海绵体就会痒,他们就会不自觉的用手去蹭。
五、透过现象看本质。
A、总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看待问题时,能够抓住这个事件背后的“根本性”运作逻辑,你能够理解它真正的前因后果,而不是被这个事件的表象、无关要素、感性偏见等影响了判断。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
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你才不会沦为浪费时间在网上和别人对喷,看问题做事情始终不在点子上,总是在做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毫无助益的事情的那种人。
我想从两个维度上来论述“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个是“本质方法论”。
这是从与大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相反的、更为实用的角度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
一个是“分清边界”。
这可以看做是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质”是什么的分析。
B、本质方法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种表述,暗示着我们通常以为是先看到现象,然后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但现实很可能是与此相反的:一个人已经有了他自己的“本质方法论”,他习惯的就是运用这套方法论来解释所有事物。
因此在看待问题时,他是先看到本质,再去分析表象。
那我所谓的“本质方法论”指的是什么呢?
本质方法论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通过对世界的不断学习、实践、复盘、优化,而总结出的一套个人哲学体系。
他的这套哲学体系,在他的生活中经过了反复的验证和不断地改进,直至这套体系成为了一种可以完美的解释他所看到的客观世界的理论模型。
那么他的这套理论,也就是他的本质方法论。
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学习,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再加上自己的反复实践和复盘优化,最终形成了震烁千古的《毛泽东思想》。
正是在这套思维体系的指导下,他抓住了革命和战争的本质规律,并因此用兵如神,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其实根本就不了解毛泽东思想是多么的伟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毛泽东思想》面前,什么管理学,创业学,人生哲学等都是渣渣。
毛泽东在革命上的“本质方法论”,很多时候的著脚点都是在于“阶级”这个关键要素上。
所以当他在分析国内形势时,各个阶级的动向,矛盾,应对方式等他都能够看透的一览无余。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团结了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性力量阶级——农民。
(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种理论在社会形势变化后如果不加以改进甚至变革,就是陷入经验主义,而做和时代发展相违背的事来,也就是现在你就算要学,必然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在心理咨询中其实也是这样。
每个流派都有它自己的“本质方法论”。
比如精神分析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就是移情,力比多,攻击驱力,自我超我本我等等。
认知疗法看到的就是认知模型,自动想法,不合理信念等。
人本主义看到的就是潜能,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不协调等等。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不是先看到现象,再去分析本质。而是先有了“本质方法论”,再用来分析现象。
如果你去分析现象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现象有无穷无尽个分析角度,而且每一种角度你好像都能总结出它的本质。
但问题是:我们有必要把现象的所有本质都分析出来吗?
答案当然是:没必要。
有人接着会问:那这样的话,你看到的所谓“本质”不就是有局限性的了吗?那这还能称之为本质了吗?
正是因为有局限性,所以这样的本质才更为「实用」。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都是为了“实用”才会去看的。
和我们“核心目的”无关的所谓“本质”,对「我们」而言,就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在分析现象上耗费太多精力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毛泽东分析国内形势的时候,难道他还要考虑基因学,认知方式,心理结构,人权等这些和革命无关紧要的角度吗?
他是一位革命家,军事家,他的“核心目的”是取得革命胜利。
他要做的就是从最宏观的“阶级”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才能够帮助他尽快的做出革命与军事层面的最优策略。
所以“心理结构”“认知方式”这些本质对他而言就无意义。
那我是一个心理学研究者,“阶级”的宏观分析角度对我而言就是无意义的,如果要我去看那段历史的话,我当然更关注的是当时国人的心理状态。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确认这条原则:一个人的“本质方法论”,通常是为了他生活中的实用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所关注的点、关注的领域是不同的。
商人关注的当然是商业的运作规律,政客关注的是权力的运作规律,心理咨询师关注的当然是心理的运作规律。
在这里不同的人所关注的运作规律并非就是截然不相干的了,而只是他们所持的立场与角度,和洞悉了某一本质之后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比如“人们在消费时会有一种攀比心理”这是一条本质规律,那么商人就会利用这条规律在文案、商品摆放、销售话术等地方上激发消费者的攀比心理,令他们更愿意掏钱。
所以这条规律对于商人来说,就是“赚钱的策略”。
那心理学研究者可能就会把这条本质规律告诫给身边人,提醒他们不要因攀比而冲动消费。
这条规律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那就只是人本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所以有时候即便看透了本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重点在于,“你要怎么去用这些本质规律”。
支撑你能够把你所看到的本质规律利用好的前提,还是你要能够有自己最基础的“本质方法论”。
比方说你想从商,那你就要先懂了赚钱的基本原理,然后你才能知道“人们在消费时会有一种攀比心理”这条本质规律,你要怎样去利用,怎样设计,怎样引导。
那怎样才能够拥有自己的“本质方法论”呢?
其实我在一开始就已经说过了,包含四个步骤:
学习→实践→复盘→优化
你要先学习前人的经验,不管有没有真正理解,但先搭起你对这个领域认识的一个基本框架;
然后再拿你所学到的这些东西去实践应用,在实际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取更深的体验和更透彻的理解;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有自己主动复盘,才能彻底的将你的实践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也只有复盘,才是你从一件事情中获得经验和新知的最佳途径;
那有了新经验、新知识之后,你就要将他们与你的旧理论进行整合优化。
然后再不断的学习,不短的实践,重复的进行这些步骤,直至你的个人哲学体系越来越趋于成熟。
我知道看到这里肯定有不少的人已经早就憋不住了:你这不说的都是废话吗?谁不知道要学习,要应用,要反思,再优化啊?能不能说点儿新鲜的?
但问题是,你这样做了吗?
我建议你看一看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寻乌调查》。这篇调查使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非常详尽的调查了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运输和商业状况,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才能明白,“认真”这两个字怎么写。
多少年来一直有人持续不断的想寻找什么成功学,我觉得他们其实真正想找的是一种“不用努力就能够成功”的成功学。
一个人能够不断成长,本质上依靠的就是这四个步骤而已。
而很多的人却选择对这些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措施视而不见。转而掏钱去买所谓的“快速成功的捷径”课程,一下班就听某些“二手知识讲座”而不愿意自己看书。
我今天把这四个步骤再说一遍的原因,就是为了告诉你这句、你一直知道但是选择假装不知道的话:
成长的根本在于且只在于这四个步骤的反复应用。
一个人不想努力并不可耻,你完全可以向我一样承认并且接受自己是个懒惰的废物,然后开开心心每一天,想写东西的时候再随便写写,哎没想到还真能写出点儿什么。
但你一边明明不想努力,又非要逼自己努力,但你有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不停地谴责自己,让自己每时每刻都不开心,或是购买缓解焦虑的“二手知识”安慰剂,那这的确真的没什么必要。
C、分清边界
我们前面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指的是一个人用他的本质方法论来分析现象”,现在我们来谈一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质」是什么。
我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分清边界”,毛泽东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实事求是”,我的前总监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分类”。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命名,想要表达的涵义其实都是一样的:将现象各种要素分拆归类,剔除掉无关的因素,那么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这一现象的本质。
举一个例子:
“我和孙雷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了,我俩的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种一起上了战场我们愿为彼此相互挡子弹的关系。
去年我俩去月球旅游,碰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邀请我们成为基督教徒,我俩拒绝了。爱因斯坦就变成了一只电热水壶,扬言要弄死我俩。
我俩就赶紧跑,我跑的比较慢,电热水壶快追上我了,眼看着我就要被电热水壶给烫死了,孙雷为了救我转身和电热水壶搏斗起来,不幸丧失了一条腿。
回来后我和孙雷关系更好,他为我丢了一条腿我更觉得亏欠于他。
赶上了美国大选,我支持特朗普,他支持希拉里,我俩谁都说不过谁,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里对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条短信: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现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国的13000亿美元的资产都被冻结,现在需要你给我打5000元人民币作为解冻资金,如果你帮了我,我就带你一起回来造反推翻川普,并封你为美国军事主席,卡号:XXXXX
请问,我应该相信这条短信吗?”
很多人看这个例子都会觉得这个例子太弱智了,这都是哪跟哪儿啊。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像我们所举的这个幼稚的例子一样,充满了很多无关联、无意义的元素。
想提出一个问题,却说了很多没必要的前提介绍;想论证一个命题,却提到了很多和命题没有逻辑关联的内容。
我们在看待上面这个例子的时候,应该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这条短信只取决于短信内容的真实性,而和“我”与孙雷的关系,什么爱因斯坦,什么我们各自支持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但是,有些人在评价演员时看的不是演技而是吹捧“人品”,评价电影时不评价电影本身非要扯什么男权女权,考虑要不要和老公离婚时不看自己是否忍受不了他的家暴、而是顾忌老公曾借给自己父母一些钱。
很多时候并不是本质很复杂,我们需要花费时间整理才能看到本质。
而是问题的本质很多时候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摆在了你面前的,而很多人却似乎根本看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反而是在那些根本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结。
看不到本质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边界意识”。
没有边界意识的人,无法分清楚两个事物之间的“有效逻辑关联”和“泛逻辑关联”的区别。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离婚”的这个问题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这一点就和问题有着直接的“有效逻辑关联”;
“你老公曾借钱给你父母”“你老公是抗日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类”等等这些就是和问题有着“泛逻辑关联”的要素了。
“泛逻辑关联”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题有着宽泛的、不重要的、逻辑关系。但因为有这种关系存在,会令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从而形成思维干扰。
但在具体问题上,泛逻辑关联的因素本质上等同于没有任何关联的因素。
比如我们设置一个主题为:“演员靳东”。
我们再设置与此相关的两个因素:“靳东很帅”,和“靳东是个装逼犯”。
那么当我们在讨论“靳东的颜值”这个话题时,“靳东很帅”就是“有效逻辑关联”因素,而“靳东是个装逼犯”就是“泛逻辑关联”因素;
你不能因为你个人不喜欢靳东,就在我们讨论靳东颜值时拿他的人品来说事。
当我们在讨论“靳东的人品”这个话题时,“靳东是个装逼犯”就是“有效逻辑关联”因素,而“靳东很帅”就是“泛逻辑关联”因素;
你不能因为喜欢靳东,就在我们讨论他的人品时,拿他的演技和颜值来洗地。
当然现实情况往往是人们根本不顾前提条件和问题的出发点,他们只是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因素就马上凑上来各说各话。
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么多的人:在讨论演技的问题下评论人品,在讨论中国强大表现的问题下讽刺中国的软弱,职业选择时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而只想着怎么讨父母欢心。
所以到这里我可以解释清楚我所表达的“分清边界”的含义了:
分清边界就是确定清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中,哪些是和主题相关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泛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无逻辑关联”因素。
剔除掉“泛逻辑关联和吴逻辑关联”因素,那么剩下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就是我们要探求的「本质」。
所以在这里,要探求本质,那么「确立主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个主题通常指的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或是我们要论述的一个「命题」。
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观察本质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发点,否则你会陷入无意义的混乱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结论,但这些结论并没有什么价值。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先确定了是要讨论“颜值”还是“人品”,才能决定“靳东好帅”和“靳东是个装逼犯”哪一个才是本质要素。
D、总结
1.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先看到现象,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一个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质方法论”,再用这套方法论去分析现象。
2.一个人的“本质方法论”是为了他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价值而服务的,所以个人哲学体系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所以他在看问题时才能够更加聚焦,更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形成个人“本质方法论”的方式在于「学习→实践→复盘→优化」这四个步骤的反复运用。
4.探求本质的前提是「确立主题」。有了主题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实用性价值的结论。
5.确定主题之后,对问题的分析就是:将这一问题的各个元素进行归类,包括:「有效逻辑关联因素」,「泛逻辑关联因素」,「无逻辑关联因素」。
6.剔除掉「泛逻辑关联因素」和「无逻辑关联因素」,剩下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就是我们在探寻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