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3个月宝宝疑因睡眠训练死亡:没有回应的“爱”,就是孩子的绝境

3个月宝宝疑因睡眠训练死亡:没有回应的“爱”,就是孩子的绝境

作者: 幸福双翼家长学堂 | 来源:发表于2020-04-22 17:38 被阅读0次

    作者 | 朱雪琴 幸福双翼资深导师

    这几天,在各大母婴圈和论坛看到一个悲剧事件,整个人都是窒息的感觉(网传宝宝死亡之前大哭的监控视频就不放了,太揪心了)。

    一位妈妈付费加入了某个指导训练婴儿睡眠的机构,据说在专家指导下,妈妈给三个月大的婴儿启动了分房睡的睡眠训练,目标是训练宝宝独立睡眠能力,让宝宝不再习惯抱睡。

    分房之后,妈妈通过监控来看宝宝在婴儿床的状态(网上流出的监控视频是妈妈亲自分享的),当妈妈看到趴着的宝宝不断动着身体大哭时,很担心,很紧张。

    但她没有听从自己的直觉,去打开房门拥抱绝望的宝宝,而是到群里咨询这种情况要不要去抱孩子。

    在群友和“老师”的建议下,妈妈决定坚持一下,“尽量一次性让孩子解锁趴睡技能”。

    等规定的睡眠训练时间到了,妈妈去给孩子喂奶,却发现孩子已经窒息死亡。

    家人紧急把孩子送到医院,但,一切都晚了。

    这次让人心生寒意的意外,对这个家庭肯定是非常大的打击,对于事件本身,不想再做过多探讨。

    但,对于近些年颇为流行的所谓的“睡眠训练”,想多说几句。

    1

    孩子哭了,抱还是不抱?

    所谓睡眠训练,简单来说是指对睡眠不规律、睡眠状态不好(要抱着睡、放床上睡就很容易醒、睡前各种哭闹折腾)的婴儿,通过刻意延迟回应,让孩子形成独立入睡的能力。

    通过训练来塑造婴儿的某些行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

    通过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及其他婴幼儿的系列研究,华生自信地说:“给我一打健康儿童,我可任意改变,使之成为医生、律师等。”

    随后,华生的行为训练方法开始风靡欧美,哭声免疫法就脱胎于华生的研究。

    这种训练方法,把孩子当做被动反应的机器人,却忽略了,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感知、有想法、有情感的生命。

    这样被训练出来的孩子都怎么样了?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华生自己的孩子。

    华生的很多训练都会在自己孩子身上进行,他的三个孩子结局如何呢?

    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也多次尝试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使用过华生训练方法的孩子,长大后轻则安全感匮乏,睡眠障碍,重则出现精神分裂等症状。

    这种方法,并没有直接对孩子实施暴力惩罚,却是对孩子精神和安全感最残忍的摧残。

    吃喝拉撒睡不是人的本能吗?为什么还会出现对婴儿进行层出不穷训练的“方法”呢?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新生儿,因为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完善,刚出生的头两年(尤其是第一年),在睡眠上处于波动状态。

    这对于需要照顾婴儿的妈妈和大人来说,是非常疲惫和辛苦的事情。

    当一件事让你很辛苦、很疲惫,这时候有人告诉你:“用这个方法训练一下孩子,保证孩子成天使宝宝,让你告别辛苦和疲惫!”是不是会很有吸引力?

    有位朋友的宝宝刚出生时,孩子晚上经常一两个小时就醒一次,有时候吃点奶就睡了,有时候吃奶不管用,只能撑开眼皮抱着起来哄,还不一定能哄好,所以她经常问我:

    “怎么办?好累啊!”

    “啥时候才能解放啊?感觉撑不下去了!”

    “好想让娃快点长大啊!”

    我也刚刚陪娃从类似的状态中走出来,她的感受我感同身受。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肯定新手妈妈的疲惫和感受,同时,告诉她——在能力范围内能及时回应孩子就及时回应,实在太累了,就请老公和家人帮忙。

    她看了各种育儿书想办法,有的书也提到,可以通过延迟回应宝宝的哭声,以及温柔的训练方法,来减少孩子哭闹的频率。

    家里老人也经常说她:“不要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的!”

    还好,朋友最终跟随自己内心的直觉:虽然很累,可是听到宝宝的哭声就想立马抱他,回应他。

    我家孩子几个月大时,我经常用背巾把他背在胸前,白天很多时间都跟我贴在一起。

    回到老家时,很多老人都说不要这样经常背着,不然孩子会很难带的。

    那时候,正好也是孩子睡眠各种波动的时候,我和老公很多晚上都比较辛苦。

    听了不少其他人的建议,他就试探性地问我:“要不平时没事就给他放床上?不要老背着或抱着?”

    我只翻了个白眼:“谁带谁说了算!”我继续坚持孩子需要就回应,白天孩子愿意就用背巾。

    说实话,背着一个结实的娃到处逛,不累是假的,但比起身体的累,我更享受跟孩子心与心连接的感觉。

    这种心连心感觉,就是一个生命最初两三年,最需要、最渴望的,也是一个生命充满力量和勇气去探索未来人生几十年的底气。

    如今我家孩子过了两岁,并没有因此一直粘人要抱,断奶之后也自然睡了整觉。

    当然,每个孩子天性不同,特点不同,具体的养育上肯定有差异。

    不过,只要没有生理或先天性问题,一个不断长大的孩子,度过安全感十足的婴幼儿期,自然就会放开我们的手,往前探索和发展自己。

    这个是生命发展的规律,我们想拦都拦不住。

    2

    让孩子自由地哭吧!

    啼哭,是孩子健康来到这个世界的标志,一个出生时没哭的孩子,是让人担心的,我们可能会打打婴儿屁股,直到他哇一声哭出来才放心。

    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尤其是不会说话之前,哭也是他表达自己感受和意愿的重要方式。

    饿了,哭;困了,哭;无聊了,哭;看到妈妈离开,伤心地哭......

    每一个哭,都是孩子向成人表达需求,以此来获得成人照料,让自己健康长大,可以说,哭是人类已经写入本能的沟通方式。

    但是,如果照顾孩子的成人,内心不够稳定强大,孩子一哭一闹自己就烦躁晕掉,再加上身体上的疲惫,照料人就容易处于崩溃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婴儿的哭就形成了几种常见误区——

    哭了不要抱,不然孩子就会用哭来掌控大人;

    哭是不好的,意味着孩子不舒服,要赶紧想办法让孩子停止哭;

    哭让人很崩溃,只要打骂能让孩子不哭,未尝不可......

    很多成人都希望孩子不哭、“乖乖的”,却不知道:如果婴儿不哭的话,他跟世界沟通的方式就被切断了,这对还不会讲话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绝望啊!

    如果婴儿最初的哭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那么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会发展得非常好:

    及时被回应和安抚的孩子,安全感会很充足,随着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哭的频率本身就会降低;

    哭泣被允许的孩子,情绪的感受和表达能力很强,因为他得到过足够的温柔以待,自然就有能力对他人报以丰富的同理心;

    从小情绪流动很好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高,面对困难也会充满自信和勇气,不怕失败。

    爱满自溢,当孩子在生命最初几年里,得到积极的回应、自由哭泣的空间、情绪流动的机会,他就会在不断长大的岁月里,带着被爱的笃定,进行学习、探索和发展。

    一个从小活在各种道理、训练或冷漠中的孩子,或许也能在某些技能上出类拔萃,但面对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则很难产生心与心的连接和感应。

    没有爱的流动的人生,总会以某种方式反过来抑制我们在技能上的发展潜能。

    曾经风靡一时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事业一度达到巅峰状态。

    但随着他家暴事件的爆出,我们看到一个从小被寄养外婆家、跟父母没有亲情连接、从来不开口叫爸爸妈妈的“心灵孤儿”

    这份心灵上被忽略、被抛弃的感觉,在李阳心底沉淀成对亲密关系的抗拒,对人与人之间心灵连接的漠然。

    这份心灵上的缺失,最终也切断了他之前看似如日中天的事业。

    其实,受伤害的不仅仅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他本人也是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爱和回应的受害者。

    所以,请允许孩子自由地哭泣吧!请尽力而为给孩子及时的回应吧!

     

    很多人说,一听到孩子哭本能的就烦躁、抗拒、难受,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哭勾起了我们曾经不被允许哭的创伤。

    这份创伤的具体事件或许早已经遗忘,但那种被压抑的痛苦感觉,却写入潜意识中,而孩子的哭却把这份深藏的痛苦激发出来。

    那么,面对孩子的哭,每个普通的父母,都可以做些什么呢?

    3

    跟随内心,尽力而为

    养育孩子,是一场心和心的相遇,是爱与爱的回应,是生命与生命的连接。

    很多时候,根据自己作为妈妈的直觉和本能来回应孩子,就不会错到那里。

    面对宝宝的哭闹,有三个小小的建议。

    建议1:及时回应

    能力范围内,尽量及时回应、拥抱和安抚,所谓无条件的爱,首先是从无条件回应婴儿的哭泣开始。

    幸福双翼341肯定法认为,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任何事件,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实也适用于不会说话的婴儿。

    婴儿哭闹时,情绪处于不舒服的状态,无条件的积极回应,其实就是在对婴儿做情绪的肯定。

    当我们不仅能肢体回应(抚摸、拥抱),还能加上语言回应时,小宝贝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来自父母的接纳,也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认知思维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家宝贝还不会说话时,大部分时候他不舒服哭闹,我都是边抱着边说:

    “宝贝有点不舒服,妈妈抱抱。”

    “宝贝困了想睡睡不着,感觉很难受是吗?”

    “宝贝的小肚子有胀气,不舒服,妈妈帮忙揉一揉看会不会好点吧!”

    如今,2岁的他,对于自己的感受也能清晰表达:

    妈妈上班,我好伤心;

    妈妈回来,我好开心;

    姐姐抢我玩具,我好伤心;

    哥哥跟我玩游戏,我好开心;

    爸爸陪我玩,真是太好玩了......

    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是在点滴的互动中,从父母的语言、表情、身体动作中,一点点表达、发展和探索自己。

    建议2:学会“允许”

    我们都不是神仙,也不是金刚不坏之神,有些时候,真的很累很疲惫。

    这个时候,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允许孩子哭一会儿,就很重要了。

     

    当我们比较疲惫的时候,可以延迟肢体回应,但言语回应尽量第一时间进行。

    比如,听到宝宝哭了,首先嘴里说着“宝贝,妈妈在”,然后再慢慢跟上肢体的回应——抚摸或者拥抱。

    有位朋友,在宝宝刚出生的那几个月里,跟我说过最多的话是:“她哭了,我怎么哄都不管用,感觉好挫败。我怎么就照顾不好这个小宝贝呢?”

    在朋友的信念里,哭是不好的,哭意味着自己没照顾好宝贝,但有时候真的没办法第一时间读懂并满足孩子,所以她就陷入了自责和愧疚中。

    其实,这跟妈妈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因为她曾经不被允许哭,所以孩子正常范围的哭闹,在她那里也成了愧疚和焦虑的根源。

    我给朋友的建议是:允许自己累的时候,反应慢一些;允许自己努力了但孩子还是哭。

    很多关于孩子养育的问题,都因为有太多的“不允许”(对自己、对孩子、对其他人)。

    实在没辙的时候,就静静陪着那个哭闹的孩子哭一会儿吧,有温暖陪伴的哭,也是一种疗愈。

    建议3:寻求支持

    养育幼小孩子的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妈妈承担,也有不少家庭由老人或保姆承担。

    妈妈刚生完孩子的第一年里,身体需要恢复,孩子需要照顾,很多职场妈妈还要兼顾工作,身心疲惫是难免的。

    这个时候,也是良好的夫妻关系、家庭支持系统发挥作用的时候,其中,夫妻关系最为关键。

    妈妈带孩子,爸爸连同其他家人承担起孩子之外的家庭事务,让妈妈可以专注陪伴孩子,也有时间休息恢复。

    很多时候,妈妈们急于寻找“训练”孩子乖乖睡觉的方式,是因为一个人承担起所有照顾孩子的责任,没有人支持分担,万分无奈之下,才病急乱投医,误入伪科学育儿的坑。

    如果伴侣或其他家人不给力怎么办呢?

    在自己疲惫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主动表达需求:

    “现在需要你抱一会儿孩子。”

    “晚上你带一个小时孩子,我必须休息一下。”

    “我这会儿情绪绷不住了,娃给你看会儿。”

    及时觉察自己的状态,然后正向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做到这两点,一般情况下,家人都会愿意支持的。

    有些家庭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外婆、奶奶或保姆,其实也是同一道理。

    其他家人尽力给那个主要照顾孩子的人,以关怀和支持,给TA一些自己的时间,当TA放松整理好自己,才能用更好的状态来面对孩子。

    成人的世界充满责任和不容易,但这并不是我们把改造目标放在孩子身上的理由。

    疲惫烦躁的时候,觉察一下:自己内在哪里失衡,调整自己;外在需要怎样的支持?想办法寻求支持。

    而不是想办法去“训练”,一个刚出生、还需要我们全身心呵护的婴儿。

    最后,跟大家分享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的研究结果。(点此可查看详细分析)

    通过对恒河猴的长期实验之后,哈洛得出以下结论——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得到细心呵护、及时回应的孩子,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成年人。

    得到爱抚和疼爱越多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自信开朗,得到关注越少的孩子,越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需要。

    触摸,就是肢体上的及时回应和满足;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及时的语言和肢体回应。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没有回应的“爱”,就是将他们置身于绝境的“刽子手”。

    真的爱孩子的话,就不要听信任何“训练”的方法,而是跟随内心,尽力而为给孩子积极而充满连接的回应吧!

    关于我们

    幸福双翼专注专业系统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致力于陪伴和支持千万中国家庭迈向幸福。

    图片 / Pexel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个月宝宝疑因睡眠训练死亡:没有回应的“爱”,就是孩子的绝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jw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