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家是十二行瓦的平房,进深约十米,光滑瓷砖铺满地面、墙壁,前屋设有宽阔卫生间,大理石砌成的灶台,里屋则摆放一套红木家具。虽是平房,它还拥有一个阁楼,木板刨的光滑,铺设之后再上漆,至于阳台,是有前屋那般宽阔的。
几日前才五岁的表侄问表姐:“什么时候我们也有漂亮的大房子住?”表姐一时无以应答,便让他去问爸爸去。小孩子是在参观完奶奶新近搬进去的房子之后才有的念头。小乡村里,对于小孩来说,钢筋水泥浇筑、红砖白瓷砌成的几层高小洋楼,相对于自家的瓦房来说,是漂亮的。
回想起幼时我这般大小时候,家也是平房,且只有里屋,前屋因经济有限而只用竹子搭成个遮阳挡风会漏雨的棚子。里屋是高高的屋顶,半高处,均匀排列着圆的方的木头。后来我知道木头上可以用木板巧妙拼接成平坦的楼面,长出一个阁楼来。在里屋一角处砌有预设的三级楼梯,小时候从上面玩下跳,就觉得自己老勇敢了呢!到我入学前班时,家里开始“装修”前屋,水泥钢筋浇出一个石头阳台,踩上去实实在在的。浇板的时候,工人们用木头撑着一个木板拼成的模子,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前屋突然种了好多光秃秃没有皮和叶子的树,前屋变林子了。在林子未消失之前我是无数次穿过跑过。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一次不小心撞上其中一棵“树”,被老爸一顿吓唬。
只要有一个可以长久居住的地方,便不会担心“搬”的事情。毕业后租的第一个房子约摸12平方,带厨卫小“阳”台,一张矮桌、一张双人简陋木板床,粉刷的四壁早已布满各式涂鸦。麻雀虽小,倒也五脏俱全。由于是找房东直租,少了中介这一环节,倒也还适合一个刚毕业尚无多少经济能力的社会菜鸟。一个在校园里混居四年之久的人,出来之后租了第一个单间,便喜欢上这种居住模式,以至于后来有好友想拉我合租,我倒有了些许犹豫。虽然当时考虑的还有工作上的便利。
在城中村,虽单间并非由客厅加隔断造出,却也没考虑隔噪。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一墙之隔的邻居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孩。我是见证了婴儿向孩童转变这个过程的。许多个夜晚,会被她的啼哭搅了好梦。知道她近日终于学会的第二种声音,我把哭声自然而然的算作第一种,她会喊“妈妈”。孩子很皮,大冬天寒潮来时,她想到外面去,不会说,便用唯一的声音表示。以前妈妈生气训她,才安静一会,现在倒好,一见势头不对她便喊“妈妈”,杀招是接连着喊。我有时候想,是不是所有由妈妈带大的孩子说的第一个词语都是“妈妈”。(哈哈,心疼男同胞们半秒)
城中村生活自然多吵闹,周围的人不一定都是与你一样的朝九晚五。每天无论风雨与否,我的窗边小巷里总会在早晨六时差十分时候响起环卫阿姨扫地的声音;若是半夜丑时醒来,会自动有人正下班回来,也有的在准备吃食,是宵夜还是早饭,黑夜里也就无从得知。我怎么会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了这么久呢?我想我是长大了吧!
近来看了老舍的《住的梦》,一年四季换着花样变着地方居住,倒也十分合我之意,但说买,倒不如长租。至于最后老舍花一两百块买飞机的“心愿”,希望我们的C919继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