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范围仅以电视剧《如懿传》为基础,不涉及小说文本内容)
艺术品的美感,多是以其悲剧性达到极致。如《甄嬛传》一般的标准宫斗剧,观毕除了唏嘘悲凉一番也再无其他,而《如懿传》不是一部宫斗剧,正因此让人有了一些其他想法。
周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爱情观
毫无疑问,周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成功的,她使“如懿”跳脱出了小说里单薄的形象,使观众可以被代入角色的内心情感,基于此,“如懿”的情深意重才有了使人信服之感,而由周公子来塑造,也赋予了人物灵动的特点,比起痴情更多的是洒脱的意象。如果要来评价“如懿”,她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坚持本心,向往自由的人。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我们一生心念的人,其实未必是多么命中注定的唯一,只因在生命的最初,在最开始的一刻,是那个人向你伸出手。年少时的感情纯粹,情意也真,如能长久相伴,必然弥足珍贵,而年岁渐长,心也逐渐空洞,纵使如弘历对寒香见的痴迷,也只是对求不得之执念。在中学课堂上背诵“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时,总是将“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匆匆带过,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世界上大多数故事的结局总是别离。
女性意识觉醒与女性群像
郎世宁对如懿说,一个男子可以只同一个女子结为夫妻。如懿记在心里,而当她对弘历说起时,得到的不过是一句“你是不是傻了”的回答。一直觉得舒妃是最傻的人,对皇帝的痴情毫无道理,只因惊鸿一瞥,便错付一生的仰慕于幻象。生在深宫里,如懿是唯一的女性意识萌芽,却被皇后的身份紧紧桎梏,因此,她的断发是热烈的,是决绝的,是向死而生的。
权力话语由男性掌握的封建体系下,女性注定是被压迫者与牺牲品。其实在女性形象之外,《如懿传》中全部人物无一不是在深宫中苦熬至终,活着的意义又何在?这部作品展现出的清宫女性群像,或恭敬顺服,或一心仰慕,或在压迫中不择手段走向扭曲,或自始至终坚持本心,在强大外部力量的制约下,都无法与命运的悲剧抗衡,女性角色的结局都不可避免走向终结,对自由的美好向往与心底仅存的人性良知,通通只能寄予来生。
人心易变,不要揣摩人性
弘历的薄情自私,凌云彻的忠心守护,蛙哥永远不能逃离毁于女人之命运,甚至于卫嬿婉临死前还戴着的戒指,人心易变,人性更是无法揣摩之物。
心无执念
周迅自己说过,这是一个心无执念的故事,而甄嬛与如懿对于本心的不同选择更是值得思考。甄嬛的爱情早早了断,如懿结发也无法偕老,无论是选择异化还是坚守本心,竟难得顺心如意,皆只因情深意重本为幻象。
少时不知兰因絮果,而到懂时,也无需再作抱怨。绿梅有重开之日,而执子之手,却不能偕老。缘虽如此,还是不能舍弃,但愿一生,从此无云的向往。
微信公众号:南瓜院儿 pumpkinyard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