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真的感慨,聪明的人太多。
在大学生市场里,有一些经营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游走灰色边缘,被所谓的大厂从业者不屑一顾,但却极好的抓住窗口期,将学生资源当作生产资源使用。
比如几年前开始的撸货,抢鞋子、数码以及茅台,以及这两年的抢演唱会门票等等,科技+大量的人力,凭借概率,产生了不菲的利润。
而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凭借大力出奇迹的矩阵打法,大学生成为了非常合适的内容上传方。
注意我说的还不是生产方,生产创作有门槛,而仅仅是上传由AI批量产出的内容,则又将门槛大幅降低。
对于品牌方而言,1000个学生在抖音上作品带来的自然播放量,绝对比直接投放的性价比要高的多。
相比消费者的角色,将大学生视为生产者更是我推崇的,并且作为低端规模生产者。
所谓低端,并不是说学生没能力,恰恰我遇到很多有能力的学生,尤其是通过一些项目锻炼之后,很多学生成长的极快。
相比1万小时理论,指一个人在某个行业里成为大师,需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在我看来500小时足矣,每天3个小时,坚持半年,在一些业务中,学生就能相当精通,实现举一反三。
这部分学生,通常会另起炉灶。
因此,我不建议做所为的筛选、孵化,那些协议绑定不了人心,投入大量资源,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反而弄得相当难堪。
从规模生产的角度,脱颖而出的学生,我表示祝福,希望他们发展的好,虽然已与我无关。
为什么我开篇感慨一些学生的聪明,因为最近看到的一些项目也颇有意思。
比如,抖音抢福袋,工作室找数千名大学生,授权抖音登陆,去抢一些主播在直播间发的福袋,以数码3C、金条等为主。这也是一件拼概率的事,而人越多抢中的概率自然也越高。
这个挂机操作不影响学生正常使用抖音刷视频,并且学生越多的使用抖音,福袋抢中概率越高。
比如,视频号租用,视频号对于新开播的主播,在初期有流量扶持,并且鼓励进行带货,追赶直播电商的浪潮。
于是有工作室大量租用学生的视频号,进行日用百货的带货直播,每个号播几天,流量下降后,更换下一个号。
上述随口提的这些项目,均存在窗口期,比如上个月的茅台跌价,就让一些撸货团队受挫;而一件事做的人多了,收益自然也会下降。
所以,我对聪明的定义为:嗅觉敏锐+高执行力。
对于普通人赚钱,我们就别提什么认知、资源了,不怕起步晚,就怕不执行。
“大学生不钻研学习、好好找工作,天天琢磨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对于这些说法,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不如反问一句,你当年为什么不去上清华呢?
我是孙凌,双非高校毕业,从创业到职场,历任多家名企大学生业务负责人,已出版书籍《实战大学生创业》,筹备出版《实战大学生就业》中,助力年轻人群成长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