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与行为模式的习得与泛化】
在面临可能存在的危险时,个体体验到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会促使个体采取必要的行为来降低危险,实际上没有发生危险。这样的结果就非常容易让个体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就是因为自己的焦虑及其相应的行为。
通过提高警觉性和采取回避行为来加以应对,正是这样的应对方式使得焦虑得以维持。故此,他们可能在面对其他类似情形的时候,更可能应用焦虑情绪所激发的行为模式——体验到焦虑,并采取某些行为来加以应对。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往往会对并不实际存在的危险情境产生焦虑情绪。焦虑个体为其所关注的事件的负性和灾难性结果而感到担忧与困扰,于是试图努力通过逃跑或回避(可能压制负性结果意象出现在头脑中)来阻止这些结果的发生。
患者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有可能出现困难或危险的事情,一旦搜索到某个可能的危险事情,就会想办法去避免它。
由于放大了生活中的危险,便会常常体验到焦虑情绪,为了应对这些焦虑情绪就采取了相应的行为。这样的情绪和行为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的情绪体验,并且给其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造成了功能损害。
相关研究总结了广泛性焦虑患者的认知特点:
① 认为担忧是有积极作用的,担忧能够保护自己;
② 不能停止自己的担忧,自己的担忧是失控的;
③ 倾向于扩大事情的风险,过高估计负性事件发生的可能和危险性事件的代价,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事件解释得更危险;
④ 倾向于低估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应对这些风险;
⑤ 对确定性和掌控感有着强烈的需求,希望一切事情都能确定,不能忍受不确定性。希望能够掌控生活中的一切,这样才会让他们感到安全,甚至希望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想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环路模型说明,情境引发认知(即自动思维),认知导致个体产生某种情绪(如焦虑情绪),情绪驱使个体采取某种行为,而行为的后果(如问题得到解决、问题持续或者问题恶化等情形)又构成了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了新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
在这个模型中,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心理咨询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变患者的歪曲认知,从而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体验和不适当的行为反应,最终使得问题情境得到解决和控制。
一旦患者放弃原来的歪曲认知,采取更有效、有用的认知,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相应的问题行为也就得到了修正。
为了证明患者的认知是歪曲的,心理咨询师需要从三个方面处理。
(1)要面对情境
让患者进入“危险”情境,实际上就是患者需要改变原有的回避行为方式,这意味着行为改变(“暴露技术”)。
(2)要改变行为
(3)应对焦虑
咨询师需要教会患者接受或忍受焦虑情绪,适应或习惯自己的焦虑情绪,让焦虑情绪自然下降而非采取某种措施下降。
认知行为疗法的这个干预模式被称为暴露反应阻止模型。
网友评论